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閒書筆記2-7 - 行為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行為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關於這兩本書我寫的簡短廢話在此。)

(上一本的書摘請看:閒書筆記2-6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這篇是《行為的藝術》的書摘。

為了與上一本區別,我在每則編號前都加上 B。

我假設各位都看過《思考的藝術》了,所以這篇會另外寫一些我的看法,雖然我認為我的解讀是正確的才會寫出來,但這些想法依然只是粗淺的聯結,都非常受限於我的個人生活經驗。

我會盡量將作者列的偏誤都附上維基百科的英文連結,然後分類。每一則的編號是原本書內的順序。有些譯詞我想改成和《思考的藝術》一樣,但為了方便搜尋還是不改了。

另外《行為的藝術》有些章節傳達的概念比較弱,不過「破除迷信」的內容遠多於上一本,所以我還滿喜歡的。

前言:作者在前言就引用了四個名言。(此書中每個章節舉的例子也明顯變多,書末也附上了參考資料。)不過雖然篇幅較短,但也明顯變抽象了。如果對抽象的東西不熟悉,你讀過去還是讀不進去的,而且很容易誤讀。下面這句作者標粗體的句子是個試驗,它是個「每個立場都能各取所需」的句子。
『我們不需要不必要的狡黠、不需要新的點子,也不必過度作為;我們只要別那麼笨就好了。』

參考書目:有一些例子還滿有趣的。


--分類:操作手段

B01. 理由的正當性(Because-Justification):豪無意義的理由依然能夠說服、安撫你。

以台灣來說,就像國防部發言人一樣,他們只要「挺直腰桿」就好了,完全不用管講的內容合不合理,只要「有問必答」,那些不在乎的人和支持你的人都能接受你說的任何內容。何苦努力提出符合批評者期待的方案呢,這些人永遠不滿足的。專心經營你的客群啊。

B20. 睡眠效應Sleeper Effect):宣傳真的會影響到你。
『從一個不可信的來源所獲得的訊息,隨著時間推移,也會變得可信。』
不要再浪費時間看新聞了。真的會影響身心啊。

B23. 首因效應和時近效應Primary and Recency Effect):第一印象和最後印象的影響最大。例如: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時,先說優點,就能提供正面的印象。

這個操作度十分高啊!是個容易使用的工具。

B05. 誘因排擠(Motivation Crowding):慎用慎選獎勵。
『所有人們非出於金錢動機所從事的行為,會因為報酬而瓦解這個意願。』

B07. 資訊偏誤(Information Bias):類似 A21. 。你總是想要更多資訊幫助下決定。
『試著與最少的訊息共存,才能做出更好的決定。不需知道的事,即便知道了,還是沒有價值。

這症狀在排出國旅遊行程時很容易發作。

B32. 預設值效應(Default Effect):喜歡選預設值,以及安於現狀。類似 A33. 。
書單:《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

作者其中一個例子是器官捐贈的問卷,其實有點像誘導問答。

--

--分類:自我檢驗-意志力

B02.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作者舉的例子很驚悚,就是法官判決的傾向。(這類議題詳見《輕鬆駕馭意志力》,我之前寫的書摘在此。)

不過我不確定到底「向老闆報告」到底要當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欸。雖然先報的人都會耗比較久,但我滿偏好第一個上的。

B37.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請看《輕鬆駕馭意志力》,書摘在此

--

--分類:自我檢驗-你喜歡故事和模式

B03. 傳染性偏見(Contagion Bias):你覺得耶穌使用過的東西都是聖物,你不願意穿上殺人獨裁者曾經穿過但現在已經洗乾淨的毛衣。作者和朋友一搭一唱挖苦第三人的實例很酸:
作者:『妳到底知不知道妳的每一口呼吸,有多少分子是海珊也吸過的?』
朋友:『大概十億個吧!』
第三人:(哭哭!!)

作者在參考書目裡列出他的算式,真的很靠背XD

B06. 廢話潮流(Twaddle Tendency):
最好奉行馬克吐溫的話:「如果無話可說,就閉上嘴巴。」簡潔,是漫漫長路的終點,而不是起點。

我覺得絕大多數的運動賽事的球員賽後訪談、接受訪問的專家與路人見解、總是正確的台派大師堅持的運動路線、以及我在學校裡所寫過的所有作文、報告,都是一樣的東西。

B09. 群聚錯覺Clustering Illusion):你超愛找模式的。例如:火災現場的煙霧有魔鬼的臉、烤吐司/壁癌/山頂空拍圖/魚身上出現了耶穌像、發現了股價必漲的算式/規律。

只能說這真的很難救啦。太多人相信「眼見為憑」了,親身經歷的震撼度是很強烈的。

B34. 顯著性效果(Salience Effect):A37. 的擴充章節。

B39. 擬人化(Personification):我們都喜歡人的故事,這讓我們比較容易被打動、有同理心。

B50. 單因謬誤(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你很愛找事件發生的單一主要原因。相關偏誤請看上一篇 自我檢驗-你喜歡故事和模式 內的各個偏誤。

--

--分類:自我檢驗-數學

B04.平均的問題(The Problem of Average):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知道分布的情形,算出平均數字根本沒有意義啊。

我覺得平均這個概念正是「以理性自傲的笨蛋」 會中的陷阱。忽然很想講一個和作者談的內容不相關但我覺得很好笑的網路 meme,『台灣每人平均有 0.987 顆睪丸。』

B07. 威爾‧羅傑斯現象(Will Rogers phenomenon):透過無意義的操作讓統計數字變漂亮。在醫學上則是分期遷移(Stage Migration),例如檢測儀器變先進,可以檢測出更多更早期的患者,結果早期患者的平均壽命就提高了,這不是治療方式造成的。

有名的統計學悖論之一。

B11 小數法則(Law of Small Numbers):數量比率隨機分布的問題。簡單說就是樣本造成的偏差。

B51. 治療意向錯誤(Intention-To-Treat-Error):又是統計學的樣本問題。
書單:《會騙人的數字-統計學的迷思

B15. 志工的愚蠢(Volunteer's Folly):如果你的時薪可以請到專業人士去幫助慈善團體/非營利組織,那你就不該做志工。當然,如果你很有影響力、是名人,可以幫忙引起很大的關注,那你就可以親身參與。否則,請捐錢。

B26. 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很厚的一本書啊,有興趣的話請先看《隨機騙局》,我的心得在此

B31. 對模糊的無法忍受度(Ambiguity Intolerance):這章節和 B26. 一樣,用三言兩語的摘錄很容易讓人誤解,所以請看《黑天鵝效應》。

B47. 能力錯覺(Illusion of Skill):詳見《隨機騙局》,我的心得在此

--

--分類:自我檢驗-基本

這本書有些章節的普遍性實在沒那麼強,有些概念的界線也都很模糊。
(B19. , B21. , B24. B40. , B43. )
我盡量把類似的擺在同一區。

--
B10. 勞力辯證(Effort Justification):類似 A51. 以及 A23. 。付出勞力取得的,我們會誇大其價值。例如:IKEA 的自組傢俱、團體的「入會考驗」、取得學位的「艱難考試」。

B25. 非我發明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Syndrome):厭惡那些「不是我們這裡」的東西。反過來說,就是會陷在自己的理念、創造的產品之中。
書單:《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裡面有提到測量非我發明症候群的方法。
--

--
B28. 假共識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你會覺得別人想法和你一樣。把你的喜好、標準投射到別人身上。

B30. 圈內圈外偏見(In-Group/Out-Group Bias):對圈內人認同,對圈外人反感;連隨機分配的小組也有這種效應。還會高估圈外團體的同質性,作者舉的例子是電影中的人類有各種文化,外星種族卻都差不多。

B22. 社會比較偏差(Social Comparison):你對於和你類似、比你優秀的人都會有種對抗心態。作者建議:『支持那些比你更優秀的人才。』另外本章節中也有提到達克效應
--

--
B18. 無法關上機會之門(Unable to Close Doors):我們很難放棄那些可能性、後路,很難破釜沉舟。

B33. 對懊悔的恐懼(Fear of Regret):B18. 的擴充章節。
--

B12. 期待(Expectation):很經典的效應,自我實現!值得一看,請自行跳轉中文維基,Pygmalion Effect 或稱 Rosenthal Effect

B35. 知識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Knowledge):這章在談哲學。不要太看得起可以用文字傳達的知識,要實踐!要創造!

B38. 嫉妒(Jealousy):這章也像在談哲學。
『我們特別容易嫉妒那些在年齡、職業和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相仿的人。』

B13. 簡單的邏輯(Simple Logic):這章舉了一些讓你直覺跳出錯誤答案的問題,例如:5 台機器生產 5 件衣服需 5 分鐘,那麼 100 台機器生產 100 件衣服需要多久?

請多多懷疑,雖然這樣很累。

B16. 情意的捷徑(Affect Heuristic):請想想你對比以下議題的「感覺」以及「優劣與風險列表」,核電,有機蔬果/基改作物,高壓電塔,買汽車/租車,廢除死刑。

啊啊啊,「感覺」怎麼這麼強啊。

B36. 私房錢效應(House Money Effect):
 『相較於賺來的錢,我們會更輕率地使用贏來、撿到、繼承來的錢。』
『怎麼來的,就怎麼去。』

B14. 福勒效應(Forer Effect):也就是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也是很經典的效應。實際操作:PTT 超準星座分析

B17. 內省錯覺(Introspection Illusion):非常令人絕望的章節。當別人不同意我們的看法/信念時,我們通常有三種反應。
『無知的看法』:等你接觸到必要的資料後,就會知道我是對的。
『白癡假設』:資料給你了,你還是吸收理解不了,因為你是白癡。
『惡意假設』:你明明懂!你是故意唱反調的!
『內省並不可靠。當我們注視內心時,自己卻已在虛構某些事情。』

B29. 歷史修正(Historical Revisionism):『人們不自覺地調整陳舊的意見以配合當前的看法。

B42. 策略性的不實陳述(Strategic Misrepresentation):談吹噓為何在某些情境下會奏效。

B49. 撿櫻桃(Cherry Picking):就是揚善隱惡。
破解法:『一定要問清楚那些「沒有摘的櫻桃」,也就是失敗的計畫和未實現的目標』

B46.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探討記憶力和心境的效應:任務進行中與任務進行後、單任務進行或多工任務,我們的記憶力會如何支配,以及列清單對我們心境的影響。建議點選維基頁面或自行搜尋閱讀。

B27. 領域依賴性(Domain Dependence):在某個領域有高成就,但很難將這高成就複製到其他類似的領域。

作者引用塔雷柏的話我覺得很有趣: 『西洋棋選手擅於解決解決西洋棋的問題。但是僅止於此。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從一個領域跨越到另一個,但是我們不行。』



B45. 專業曲解(Professional Deformation): 大家都以自己的專業為思考基礎,作者建議我們多涉獵其他學科,尋找有助益的思維方式。
『當錘子是唯一的工具時,你眼中的問題都像根釘子。』
想想讀醫學和資工的人,他們在解釋事情時,舉例的異同。

B41. 注意力錯覺(Illusion of Attention):請點選經典影片,親身體驗一番。

B44. 規畫謬論(Planning Fallacy):你會高估完成計畫的能力、高估收益,低估成本和風險。

B52. 新聞錯覺(New-Illusion):不要再看新聞了。

可以的話請讀一讀作者的全文,看是否能說服你。
我本來就不看新聞很久了,當初讀到這章節的時候,真的深感認同。
我不願意「沒事的時候看垃圾當消遣」。

B48 正面特點效應(Feature Positive Effect):『我們很難注意到沒有發生的事物』,例如:發現自己沒有鼻子過敏而覺得幸運。另外,證實假說的論文容易被期刊接受,否正的假說則很難發表,但這兩者是一樣重要的。


B19. 嗜新狂(Neomania):不要過份追求、高估新潮事物,從五十年前的人們想像的 2015 年就可以看出這點的荒謬。

B21. 選擇盲從性(Alternative Blindness):這章的重點是要增加以及比較你的選項。

B24. 放血效應(Bloodletting Effect):這篇在說十九世紀的放血理論為什麼可以這麼盛行。

B40. 「那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強壯」的謬論(Fallacy of that-which-doesn't-kill-me):作者說這句話是鬼扯。

B43. 顧慮太多(Thinking Too Much):作者建議有時候不要想太多,跟著直覺走就好。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