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雜記3-2 - 工作的心得

工作的架構
  • 一個人管五個人,這五個人再去管五個人,反覆下去
  • 公司架構很簡單,工作內容也很單純,但只要有一個人的個性/作法/理念不一樣,大家擁有的氣氛就會劇烈變動;再小的改變(不管是人或制度),垂直或橫向傳遞後,都會變得很可觀
  • 所以會加班、有一堆勞力密集的雜事、處理不掉的久遠問題
  • 有用的制度,才能讓問題累積得不那麼快
  • 有權力定制度的,是老人。能提出有用想法的,是年輕人

我把習得的東西一條一條記下後
  • 發現可複製性非常高(因為全是 Google 來的)
  • 我很想接觸「真正有效的基礎教學」
  • 難道說完成有效的基礎教學,會讓每個人都超強,所以薪資通膨嗎???
  • 強的概念我還不懂,只能確定,想要變強,一定需要時間的累積,和方法來節省這過程
  • 強者早就進去(或遲早會跑去)那些「解決問題和創造事物」 的公司了,哭哭啊!

上班族的風險在哪裡
  • 貌似零風險,因為出席就有錢
  • 但擁有的時間是零
  • 大家都是普通人,在一般的制度下練著沒效率的等級,取得還可以的生活品質
  • 風險依然存在,它被拉長轉化成,不想工作的疲憊,以及失業便斷炊的焦慮

我一個月花多少錢
  • 兩萬元
  • 隨便買個兩三千塊的什麼東西 ,該月一定會破兩萬
  • 單獨消費時的習慣是節省開支的唯一手段
  • 我窮斃了,我家也窮斃了
  • 不能再這樣窮下去了

結論
  • 我不喜歡當上班族
  • 不如換個方式窮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閒書筆記2-1 - 聖母峰之死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聖母峰之死★★★★
英文書名是 Into Thin Air。買這本書看的原因是我想知道爬山是怎麼一回事、爬之前要做什麼準備和訓練。最初,作者被出版社邀稿及贊助,去參加嚮導帶隊的登頂團,回來後寫篇專欄報導;但因發生了意料外的悲劇,作者自稱心理受到很大的折磨(五人攻頂成功,但只有作者活著下山),只得藉由更全面、更確實、更大篇幅的紀錄寫作,才有可能將這件悲劇從他心上排除、獲得療癒。

事件發生在 1996 年,將近二十年前的事,但書中的描述完全看不出有時代落差。作者將「付費登頂團」的運作介紹得滿詳細,大約要繳多少錢、登山流程的運作、以及團員需要哪些登山技能才可參加;關於需要哪些登山技能才能參加攻頂團,依作者的描述,差不多身體健康就可以去了,不過看他介紹每個團員的身分背景,其實都是熱愛爬山的人啊,我想應該還是需要高於一般人的基本體能吧,像是跑過幾場半馬或全馬之類的;不知道經過二十年,商業攻頂團的模式有沒有變得更完善、更像一般人(有錢就)可以進行的觀光旅遊。

每一章開頭都放了一段探險、登山著作的節錄, 這些節錄都在談遇到極端狀況的感受、勇氣是什麼、大自然的偉大/無情使我們謙卑/畏懼、冒險的意義。全是這些內容的排列組合。我不知道登山或冒險愛好者看到這些著作是不是都感同身受,對我來說是滿陳腔濫調的啦,沒有什麼值得我記憶的名言佳句。每一章的內容都滿有條理,細節也交代得很完整,作者下筆也沒有特別兇猛。在進入高海拔的章節之後,好像每個人都被極端氣候搞得很慘很虛弱,作者一直提到他因為空氣稀薄而變得身體活動機能很差、智力降低、連成功站上頂峰的時候都沒辦法生出任何情緒,讓我覺得這些登山客還真是對山著了魔。根據作者提供的數據,進行聖母峰攻頂的死亡率對我來說很高,更不用說活著回來時凍傷需要截肢等等。攻頂根本是座真理之門吧,動不動就要拿手腳器官和生命去換。就算你是個專業老手,例如帶團的嚮導或是天生神力的雪巴,在七、八千公尺以上也幾乎沒用,一場隨機出現的風雪就可以讓你掛掉了。

當年剛好有台灣團和作者的團同個時間攻頂,作者對這些台灣人的描述都是負面的,蠢啊、莫名其妙什麼的,我滿信任作者的說法(作者花那麼多心力考證,為什麼要故意說謊),覺得沒什麼不妥,就是闡述事實和表達他個人看法而已。(不知道台灣出版社的編輯有沒有做了什麼神秘的修改。)

這本書滿好看的,雖然是個一堆人死亡的慘劇。看完讓我覺得我永遠不會這樣賭命,也不想花兩三個月苦行(瘦十幾公斤、咳嗽、雪盲、危急性命的高山症、又臭又髒、除了累沒有其他情緒)只為了站在地球最高的石頭上十分鐘。

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雜記3-1 - 減肥、慢跑、減脂、重訓

運動習慣一轉眼已經持續將近三年半了,我還是沒愛上運動這件事。
運動對我來說是項任務,這項任務剛好沒有盡頭,我只好一直做下去;通常我不喜歡也害怕沒有終點的事,但不知道為啥,運動這件事一直都有未知的知識等著我去瞭解、實行、體驗,我想要搞清楚那些未知,所以只得一直更新任務。

即使兩三個禮拜都沒運動,我也不覺得身體會有什麼不對勁,心理也不會有想要流汗的渴望,唯一的情緒就是任務會耽擱/白費的擔憂心情而已。常常我會(心理上)累到完全不想做任何事,有些人聽到我這樣說時會回應:「去動一動心情會覺得舒暢很多」,而我其實未曾有這種體驗,即使真的有,也是短暫、微弱到我難以記憶吧,更別說是驅動我去「先苦後甘」了。目前在應付不想運動的心情時,我都是想著,今天/人生已經夠廢了,如果連讓身體去做些單調擺動都做不到的話,那還真是廢透了。

我最新的運動目的是:想要有大肌肌。前一版的運動目的是,想要隨意大吃大喝,但最近發現,我已經沒有自己印象中的那種大食量了,身體變老了吧,脫離高中大學那種身體還想要生長的狀態了;更何況現在也更挑嘴了,前一版的目的就這麼過時了。擁有大肌肌其實只是有效率的重訓的必然結果而已,我現在還沒有大肌肌,不知道要得到它會不會很困難,可以確定的是我得到之後肯定會誠心的說:這真的沒什麼,不需要什麼決心毅力,也不是什麼痛苦漫長的過程,做得到並不代表我有過人之處,一切都是微小、無意義的理由湊成的;就像有人可以證明出大幅改變世界的數學式,有人喜歡在天橋下說故事,大家各自作想做的事,不招欽羨也不招責難,也不要同情窩在床上被廉價娛樂弄得ㄎㄎ笑的我。

能夠頸後負重深蹲/站姿滑船/雙重捲腹真的很不錯,能夠好好地使用、鍛鍊身體,是件滿好的事。不過它有沒有好到值得每個人都花時間來學習,我就不確定了。很多時候人們會說「每天花一些時間做……,會有……的好處/轉變/迎來幸福快樂」,我不贊同這些句法,也不認為那是很少、損失一點不會怎樣的時間;分配給運動的時間,必然會讓其他事的配額減少,儘管對大部份人來說只是犧牲一點娛樂時間而已。

除了有效率這項特質特別吸引我之外,剩下支撐我繼續重訓的東西,可以統稱為想要「得到」吧,得到流動較順暢的血液,得到高於一般人的力量和柔軟度,得到未來身體的使用年限,得到一些無關緊要的說話資格,得到比較不會流汗或氣喘吁吁的方便,得到以備不時之需的安心感。

重訓,我正在做,做了才感受到它有多好,如此而已。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閒書筆記1-9 - 大思考,微解說:150個擺脫偏見的思考準則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大思考,微解說-150個擺脫偏見的思考準則★★★
可能還是看一下原英文書名會比較清楚:This Will Make You Smarter: New Scientific Concepts to Improve Your Thinking。好吧,看了好像還是不太清楚。我從編者的前言內容推測,這本書是由 Edge.org 於 2011 年發起的活動,大概就是向各個科學家邀稿,讓大眾可以獲得書名所稱的療效。

個人覺得這本文章選集有個用處是,可以讓你學習怎麼用簡短的篇幅快速地解說概念;這些概念通常都是寫成一大本書來講,但這本選集裡的文章都兩三頁而已,編者把重複/類似的概念的文章擺在一塊,看看每個科學家怎麼用不同的方式去濃縮、詮釋這些概念,這種殊途同歸的過程還算有趣。

但我只給三顆星的原因是,如果想從這書中獲益,你還是得先讀一些社會學、現在流行的心理學、經濟學實驗、腦科學等等,大概就是書店裡應用科學那一櫃的書,所以我覺得這本選集有點不上不下的,看不懂的神秘科學名詞絕對看不懂,看得懂的部分又搔不到癢處。

這本書談的內容實在太雜了(畢竟是一百五十篇互不相關的文章XD),我實在不知道該挑啥做書摘,只好隨便節錄幾個關鍵字介紹給大家:雙盲實驗/正確的實驗方法/懷疑/安慰劑,後設思考法/價值觀的基準,不確定性/機率/統計模型,相關/因果,個人/團體/內部外部,然後剩下的就是教導你該用什麼態度去面對自己和世界,當然他們教的態度絕對和一般勵志商管書的垃圾內容是天差地別,而且使用的專有名詞超難的。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閒書筆記1-8 - 精神病院 & 哲學哲學雞蛋糕(一)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
這本書對我太難了,讀第一章的時候因為讀不懂句子而頻頻暫停然後口念一遍,之後似乎有漸入佳境,但其實只是稀哩呼嚕地吃下去。我通常不看推薦序,讀完這書後,看一下推薦序想截取一些精華,結果竟然還是看不懂 XD,陌生的名詞超級多啊。由於我無法完全理解內容,所以只能憑直覺推薦,而給四顆星以上的推薦的話會太不負責任。雖然看不懂、但還是覺得這是本好書的原因之一是,這是別人推薦的 XD,又,我認為,社會科學的經典,即使研究內容、面向層次天差地遠,但都有些共同的特徵可以從這些經典中找到;這就像 TED 的演講者,都有一些讓你瞬間感受到「這傢伙/內容確實是 TED 的演講」的特質和呈現。

共同的特質主要有兩點。首先是清晰地定義、反覆地換句話說定義、逼你一字一句看完的定義、深怕你一知半解而誤用。在使用例子或是實驗結果的時候,他會說:這是在什麼特定情境下產生的,有一些什麼限制,需要注意哪些細節;用以避免你亂套用、過度推論。

第二點是對人的關懷。因為我自己根本無法消除階級、歧視的「反應」,所以覺得這些經典中所蘊含的關懷,或許需要隨時警覺、刻意維持才有可能達成,無法像騎腳踏車一樣經過學習就理所當然地刻在身體裡。

這幾天看到〈大人的世界史〉的文章〈男女有別,天經地義?〉,因此更理解到高夫曼這本書所秉持的信念。



哲學哲學雞蛋糕-給動腦偏執狂的娛樂零嘴★★★
 朱家安的文章這幾年已經常見於他部落格以外的平台了,像是泛科學、udn聯合新聞網;而在某些「比較大眾」的平台,他文章底下的留言程度都讓我超級絕望 XD

這本由部落格文章重新編寫集成的書,內容非常非常簡單易懂,真的像吃雞蛋糕一樣;相較於去他的部落格隨意找文章讀,我認為內容經過編排的書,讀起來還是有效率許多。另外,此書使用了某種神祕的排版,可能隱藏著讓可以讀者讀得很舒服的詭計,或者是想讓讀者產生「因為文字排列得很整齊,所以內容也都很正確」的幻覺。朱家安的文章,與其說是介紹分析哲學,或是什麼哲學入門指南,不如說他是在展現一個分析哲學使用者對於各種問題的思考脈絡;這種思考方式不是一定要學分析哲學才會,而是想要將問題探索得更深入時,分析哲學是一套滿有效率的討論工具。

讀到某個段落時,覺得很慚愧:很多時候,新的社會議題出現了,我只想快速地找個解答就結案,我很懶得去反駁那些顯而易見的白癡文章的錯誤,但,這樣會讓我毫無長進啊,如果不去討論這些錯誤(通常與我立場相左),也會讓我無從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及修正自己的立場。

對哲學有興趣的,去他的部落格和其友站連結逛逛,肯定收穫良多。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雜記2-9 - 黃色小鴨與高雄氣爆

去年在 Boy-Girt@ptt.cc 的這篇文,〈[求助] 女友為了黃色小鴨要跟我分手〉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380545851.A.C29.html
剛看到這篇文的時候我也覺得:對啊,不是都一樣嘛,沒必要特地跑去高雄看吧?

結果證明,完完全全不一樣!只有在高雄的觀賞體驗是最好最完整的,在其他較弱的縣市團隊展出,馬上出現一堆問題:動線不佳、小鴨髒汙/爆炸、天候問題、觀賞區視野不佳、工作人員操作熟練度低。有太多的東西我忽略了,簡直是睜眼瞎子,我只是直覺認為「小鴨」這個已經完成的作品,擺在哪裡展覽都一樣;結果這些理所當然的想法,就讓我們變成出包的笨蛋。
細節,細節,除了注意細節,也永遠要謹慎估計,確實演練,千萬不要用「複製」與「按照往例」的想法便宜行事。


八月一號高雄氣爆,我當天早上看到這篇文,shine5500(shine)@Kaohsiung@ptt.cc〈爆卦—高雄氣爆〉https://www.ptt.cc/bbs/Kaohsiung/M.1406839333.A.131.html
看完後我覺得,第一線的工作人員真的很可憐,被高層的官僚作法害死,我還誤以為丙烯和一般瓦斯一樣有添加硫醇,是聞得到臭味的。

結果發現事情遠比我想的複雜,真慚愧,明明是複雜的問題(二十幾年的管線、二十幾年的不同政黨執政、二十幾年的專業技術變化),非專業的路人我卻下了許多直覺的錯誤定論。
sssun(Somebody)@Gossiping〈[爆卦] 十噸丙烯究竟是怎樣的數量級?〉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07045379.A.ACD.html
spritepeare(阿薩姆)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07229573.A.F33.html

NowQmmmmmmmm(滷蛇之王)@Gossiping〈Re: [問卦] 為什麽某台 一直在說不早點疏散.預防〉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06881687.A.2DF.html

pipi520(龍的觀點)@Gossiping〈[爆卦] 榮化犯下的大錯,記者來看一下吧〉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07039714.A.7BB.html
總是要到事情發生了,無知如我才會知道,原來我住的地方還有這麼多問題,就像黑天鵝一樣。
希望能夠早日確認災難發生的原因與經過,該被究責的傢伙都好好地認罪(不要他媽的一邊否認一邊把手上的股票脫手)、好好地賠償受害者(你們也他媽的永遠賠不起)。
希望這次能真的好好改善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資源、裝備困境啊;但,我對於制度是否能有效且確實地改進,還是滿悲觀的......,我們哪有什麼工具去監督、去督促制度的改革呢?我們哪有那種動力去持續追縱各種事件呢?(不過我對於網路工具的力量是超級樂觀的)我們似乎永遠只能幻想又有一個「中華職棒前會長黃鎮台」能來開天闢地,而這真的是超不健康、超低級的想法,唉。

這次災難,我有兩個國中同學的家被撤離封鎖,還好人都沒事。在 facebook 上看到一些新聞記者在現場說窗戶破得怎樣、有多像電影場景,幹,我平常在走的路被炸得一團爛,還要被這樣消費,真他媽的哭爸。真他媽難過。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雜記2-8 - 多讀書,因為別人很厲害

不過也要開始讀書,才有可能發現別人很厲害(也就是自己很廢)。


大約碩二上的時候吧,我才了解到「大家都覺得政治很髒,沒有人願意碰,因此各種垃圾便趁虛而入了」。過了不久,在某個社會事件發生時,有篇討論文章裡提到柏拉圖說過的話
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
The punishment which the wise suffer who refuse to take part in the government, is to live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worse men.

Plato (428-347 B.C.), Greek philosopher. Quoted in Ralph Waldo Emerson, "Eloquence," Society and Solitude (1870).

在當替代役的時候,體認到「身處制度中,不知道自己是奴隸、又相信一些權威所宣揚的美德的話,很自然地會變成奴才。而奴才會反過來壓迫奴隸」。結果過一陣子又看到 Cheng Lap 許多關於奴才、奴隸、喪屍的文章,另外也看到許多前人先賢的奴隸探討。


而最近看到朱家安在 Google+ 上的發文
我對於文中談到哲學用來整理論點和修正立場,很有共鳴。在過去,我常常只把哲學拿來當成攻擊的武器,但事實上,能提供反省和自我修正的哲學,才更有價值。
我一開始努力取得知識也只是為了想戰、想贏,後來才瞭解,原來知識和工具的用途是,解決問題,讓自己前進,也帶著別人前進。


比較有記憶的例子就這幾個。
發現自己的想法跟強者們相去不遠還滿令我高興的,也才知道自己落後強者們多少光年,自己的思考與體認是多麼「渺小的常識」。總之,我能做的就是追著強者們的屁股跑,持續閱讀,持續思考,然後付諸行動吧。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雜記2-7 - 如果被丟到荒島

如果我和一群人被丟到野外、叢林、無人島,各種生存需求都要自己取得的天然環境,我想我會是第一個掛點的。

可能的死因如下:
  • 蚊子叮咬
  • 其他蟲獸叮咬
  • 鼻子過敏
  • 其他呼吸道感染
  • 消化不良
  • 蛀牙

    (心理層面)
  • 過度驚嚇
  • 過度搔癢
  • 過度龜毛而不得安寧

大概就這些

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閒書筆記1-7 - 大腦開竅手冊 & 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

(20140602更新: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兩本很久以前就讀完的書,大約是我剛開始在博客來上買一堆書的那一陣子,因為那時候的我不怎麼聰明,所以買到一堆不是那麼好的書;這兩本書做完這篇筆記後,會拿去送給圖書館。

大腦開竅手冊★★★
看在它有些資訊還滿有用的份上,給他還算可以一看的評價。這本書惹我厭的地方是它的編排,一直在主文間無預警地穿插幾乎不相干的〈你知道嗎〉、〈實用訣竅〉、〈沒這回事〉小專欄,讓我讀起來超不順暢,而且主文在談的內容都已經很沒組織了,用聊天語氣行文、拉哩拉雜地放了一堆專有名詞,還要被莫名其妙的小專欄中斷思緒,搞得每個單元都超零碎,根本放不進我的腦子裡。
另外還有,上述的三個隨機出現的專欄,它們版面編排差異只在左上角一個小小的名稱標誌〈你知道嗎〉、〈實用訣竅〉、〈沒這回事〉不一樣而已,其他什麼背景顏色、字體完全一模一樣。〈你知道嗎〉、〈實用訣竅〉這兩個專欄裡面純粹聊一些冷知識和實驗結果,作者卻老是用一些中性、沒意義的疑問句當標題。
 〈沒這回事〉專欄主要是在破除一些常見的誤解與迷思,結果咧,它竟然把那句字體加粗的迷思當作標題,就是這樣:盲人的聽力比較優聽莫札特能讓寶寶變聰明男生是經由學習才變成同志的腦褶是腦力的象徵見鬼,你這豈不是把這些偏見狠狠地灌進讀者的腦袋裡嗎???很誇張,根本是在刻意造成讀者理解錯誤吧。

有些內容還是做個紀錄,以後有機會想找資料的話或許用得到
1. p.44 & p.52 簡單了介紹腦部每個區塊負責的工作,內容有點像高中生物課本。
2. p.239 約有 30% 的自閉者患者罹患癲癇。(我剛好聽過特教班某個學生的老爸談這數據,他是在讀自閉症的 paper 時才偶然知道這件事,他說他的醫生同事還不相信XD 這告訴我們要多讀 paper 啊。)
3. p.250 標題是自由意志
4. p.267 資料書單:關於信仰,Richard Dawkins,Daniel Dennett。
5. p.272 在高山上或是極端環境時,常常發生的聖靈感受。其實就是缺氧、大腦皮質顳葉和頂葉無法維持正常運作。顳葉的癲癇容易產生強烈的宗教經驗,如被上身、上天堂、看見聖光。顳葉癲癇比較容易在腦內啡升高時被引發,也就是心理壓力大時。
6. p.284 資料書單:關於酒精毒品癮頭,William S. Burroughs。
7. p.295 日本研究證明,每天攝取 50 公克的酒精(約 3 至 4 杯葡萄酒、啤酒、或其他酒類),對於腦部不會產生測量得到的影響。


你的人生,只是缺少心理學:解決生活煩惱的 70 個心理學技巧★★
很鬆散的一本書,只是作者非常私人的經驗分享而已,而且講得很差,令我不禁覺得你這傢伙根本沒有解決過這些問題吧。而且作者依據心理學實驗所給的建議也很不可靠,甚至完全沒屁用,真的不知所云。就算讓我從書裡只挑一個有用的資訊記下來我也辦不到,因為那些內容在其他的書中會有更完整的描述,以及更正確的詮釋。

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

雜記2-6 - 喜歡新竹的什麼呢

無意間看到 Hsinchu@ptt.cc 的討論串,〈喜歡新竹的什麼呢?〉;覺得超爆笑,竟然真的有人可以列一大串住處附近的小吃店然後就說新竹食物好棒耶~,扯到無以復加。為什麼不乖乖承認新竹是美食沙漠就好呢,為什麼還要花力氣去否認、狡辯。

 我覺得新竹不是美食沙漠,而是美食地獄。但我不說口味那些的,只說兩個現象。
  1. 問新竹人:「這附近有什麼好吃的?」,他努力地擠出兩間店後,便提起王品系列、麥當勞等等的連鎖店。
  2. 低技術的店,連鎖了一大堆:鳳麟、大中華、好粥道、西門町牛肉粥、劉姊姊飯糰早餐店,瑞斯飯糰早餐店,不勝枚舉。而一些堪吃的小店有點名氣之後(非常簡單就能小有名氣)(拜託別問『既然做好吃的料理這麼簡單為什麼你們這些自以為美食家卻都沒人去開一間來看看』這種蠢話」),都能很快地開分店,非常神奇。
新竹的小吃、日常飲食店,常被說又貴又難吃,有些人還會覺得重點在「價錢」,說什麼去那種單人消費四五百店的就有好吃的了啊。欸,去這種餐廳吃飯,吃到「不難吃」的東西是基本中的基本好嗎(一個九十元的炸雞腿便當、一顆六十元的肉粽、一碗將近兩百元的蓋飯或拉麵,吃起來「覺得OK」是理所當然的啊),更何況要比餐廳的質和量,新竹也完全比不上其他五都。

在〈喜歡新竹的什麼呢?〉討論串裡,甚至有人拿「方便」當作新竹這個城市的優點;難道城市的定義不包含便利的生活機能嗎XD
真要說的話,新竹不管是文藝、運動、娛樂各方面的發展,都和嘉義市差不多而已吧。新竹最像都市的一點是,搭客運去台北相當方便。
 
忽然覺得新竹人非常很適合培養成愛台灣基本教義派。

我討厭「愛台灣」的概念,因為那幾乎是盲從、催眠自己、忽視一切醜惡。這種不追根究底、不思考的奴隸心態,使得一切未曾進步,制度與內涵從來不被重視。
也讓惡人們繼續為惡:食品安全?沒關係,反正罰也沒罰多少錢,被抓到再說;而且你看那些傻子還不是寫部落格寫得很高興,吃不懂食物和吃加工物才是主流啊。


你愛得下去,我真的很羨慕你。

新竹當然有優點,對於喜愛戶外的人來說,有很多綠地小山可以去。
嗯,
但是我對開車到郊外進深山沒興趣。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雜記2-5 - 我的核心原則(三)

我喜歡說的「架構」,它的用途在哪裡?
架構就好比作網站時,我們多是依著 MVC 開始規劃、思考,但 MVC 實際上沒辦法將一切情境好好的分類,架構是有極限的。
那麼,這些由於「極限」而必然發生、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要怎麼抉擇?
一個健康的團隊,會藉著經驗、數據、需求取捨等等的辯論,互相認識、學習,然後決定該怎麼做;前段話看起來像廢話,但我想說的是,其實經由前述過程得出的結果,它是不分好壞的,它是「信念」。
你相信它是最佳的,你自然照著它做了。
 (但,很多人不願意表達信念和立場,將其隱藏在自稱理性與邏輯的論述之下)
而這些需要倚靠信念才可以解決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並非一清二楚,所以很多人就藉著假的邏輯類比、大量的煽情文字,偷渡他們自己的信念;所以只要會嘴砲的人、在上位者、廢人不會寫程式如我,也能在這種重點中的重點指手畫腳一番,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真實世界的問題是很複雜的,(沒有輪廓,是不可見的,你甚至不知道問題在哪裡,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清醒,才會有所覺察。)把問題拆解到最後,終究會有一坨難以辨識的東西,這些東西很重要,我們必須花很多的心力來解決它。但還是要記得,那些解答和做法,是無法分好壞的;我們可能會得到一個很難解的信念,無法滿足多數人的直覺期待(討厭犧牲、討厭不公平、只願意享受)。

架構是我從西方文藝作品中學習到的想法,
看待、解析任何創作,其實就是把架構套下去,篩篩篩,剩下的就是作者的信念展演了。
這方法很入門、很實用。
對我來說,架構是很重要的工具;有架構,我們才能有效率地學習、演進、以及互相理解。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雜記2-4 - 我的輸出都是徒然

我在核心原則(二)這篇裡面提到的狀態一,是個「做什麼也都徒然」的狀態。
對於我認定的待援助者,這種國中生心智讓我感到非常無助,我目前沒有突破它的手段和方法;我積極進行的幾次救援,整個談話過程都是我在高談闊論而已,只是我自己把自身的想法和信條又重新整理一遍,隨機創造一些適合待援助者的假設情境、不嚴謹的舉例類比等等,試著將問題的核心凸顯出來,和待援助者一起面對它、攻破它;而實際上是,他對我的建議和剖析視而不見,我對他的想法也無法有更深的了解,最終沒有達成任何交流、效果、經驗認同。都只是我講得很爽,另一個人也盡情訴說,兩個人同時進行沒有聽眾的佈道大會。
(我的手段、技術、信念當然還需要很多的改進,這改天再說。)

令我束手無策的國中生狀態,我實在搞不懂它。
(我也不確定我是怎麼脫離這種狀態的,還是說我也還沒脫離這種狀態?)
(又,有些人天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成長、脫離,實是幸運。)

我對狀態一的認識是,99.9% 的人,從國中之後就再也沒有任何長進了,更精確的說,國中是每個人因為腦部發展,開始察覺「自我」和養成價值觀的時期,而剛開始時總是一片混沌,你的「一切基礎」通常就直接繼承自家庭(沒有家庭的,就繼承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另,家庭當然包含於社會環境)。然後呢,人們就始終停在這個混亂但是自以為清晰的起點上。
而沒有人會覺得自己跟國中生一樣蠢。

但我想舉個例子:小學的時候,大家不就在模仿成人的社會行為了嗎,男女朋友啊、義氣啊、小團體啊;這些當時是「一切」的東西,長大後看來,不就是些蠢蠢的、可愛的小故事而已嗎。

為什麼我要說大部分人都停在國中生的狀態?因為,你沒有邏輯、沒有判斷能力、沒有知識、沒有反擊能力、沒有哲學、沒有信念;你只是盲從「慾望」,錯把慾望衍生的想法當作原則、當作「你個人」。你的生理和心理早在十五六歲時分道揚鑣了,因為心理本來就需要更多的關注、培養、不像生理自然會與時俱進,而你未曾「有系統」地提升過心理。
你只是在那超爛的(誰敢說台灣的社會環境不是超爛的)「一切基礎」上亂堆東西而已,就像用水彩和香水和黏土,料理出一桌宴席一樣。

在國中生狀態下,所作的一切思考,根本不存在,都是「假的」思考,都徒勞無功。
要脫離這狀態、從這個起點邁出腳步,只能靠運氣,和做。
做就是大量的做(做什麼都可以)以及大幅度的精進生活方式。
很簡單。但是很少人做得到 。

前天在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上看到〈成長的五個階段〉,很不錯。大家其實都卡在階段二(階段三這個門檻,就是大家都是國中生的原因),但為什麼一輩子卡在階段二,卻還能快樂得活下去?因為不自覺,而且,只要傻傻地跟著人群走,還是能得到階段五的東西進而滿足,舉例來說,就算你用完全不科學的方法在健身房鍛練,你還是能獲得一些體態與健康;大家都是從階段一,外接一條名為賺錢的線,直接連到階段五的啊,性慾、食慾、權力、優越感,全部搞定。

誰傻傻的,我才傻傻的。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閒書筆記1-6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20140602更新: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又是一本給了五顆星的書,我對入門書、佳作集錦、五天統治地球、睡醒就變彭于晏一身肌肉,完全沒有抵抗力。

先說說我對作者朱宥勳的看法,我滿喜歡他的。
舉例來說,他幾個月前在成功嶺新訓結束後,放假在 facebook 寫了一段文,大意是說有些同梯的在聊上酒店嫖妓等等的社會事,旁邊一些「書念得比較高」的同梯就開始一臉嫌惡。
沒錯!這就是我很在意的事!媽的,自以為高級,不過就是在制度內念了幾本破書,說懂也沒有真懂,相對運氣好就取得高學歷而已,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也正是因為什麼也沒有才能這樣愚蠢地自認高級,鄙視別人。更糟糕的是,這些自認高級的人是絕對多數(在心裡暗暗鄙視的人絕不會少,雖然我也不確定覺得「沒差不在乎」的人多不多),而被鄙視者也都普遍自慚形穢(儘管上酒店此類事可證明其「在社會上混得比較熟」而使其較顯自信),從而兩方都不斷往下一代複製出一樣的價值觀,啊我們的社會、教育體制又這麼爛,毫無自我改進的可能,想讓這種高級低級的觀念普遍獲得改善都很困難了,要拯救眾人脫離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幾乎不可能,更遑論以上這些大眾對於性工作者的態度......(下略一千字)。

而今年從 318 開始的這波學運,更可發現他的立場實在太合我胃口。
果然要是個好人,才會想寫這種入門書,來帶領無知的門外漢如我啊。

這本書與其說是解析台灣短篇小說,不如說是朱宥勳藉著他挑選的作品來闡揚個人立場。他書中對於各個作品的解釋我都很同意,然後每篇(共三十篇)都有很漂亮的段落結語句,那種煽情度跟柯景騰有得比XD 我覺得能寫出這麼煽情的散文,朱的小說應該也會不錯吧?雖然看柯景騰散文就知道這人超囉嗦,小說也因此無可避免地流於淺白。讀了朱宥勳這本書,我覺得起碼能對文學都在搞什麼鬼有些初步理解,至少可以讓對文學沒有興趣的人知道文學不是那麼無聊,也不是都在玩文字堆砌而已。

不過我還是要說一下我對台灣文學作家的看法。其實我早就不看台灣作家的各種作品了,不看是指我根本不把他們當一回事,這些傢伙幾乎都是騙子啊,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都是吧,一萬個作家才會出一個「誠實的好人」。這些作家都躲在學院和理論裡取暖,才不在乎你們讀者怎麼想咧,他們才不真的在乎讀者流失、文化斷層這些事,因為他們躲在體制裏面過得很愉快啊,專注於申請各種國家補助經費就好了、藉著互捧的名氣和過時的頭銜接些演講評審工作賺個外快就很愉快囉,創作通常不會是正職(說到底,他們真的有把自己的作品當一回事嗎?)。又,由於根本缺乏架構,也缺乏對理論的認識,這些超廢的作者寫短篇小說騙騙人還可以,甚至很強(就是文字遊戲高手啦),但是經過長期創作之後(我覺得有第二部作品能和第一部相比,就可以算長期創作了。或是第一部長篇小說也可以算長期創作)就普遍慘不忍睹;腦袋空空、只會玩暗喻的結果就是把自己搞的像一澡盆的醬油炒飯。

朱宥勳無疑是個可靠的作者,因為他不怕被看破手腳,願意把文學的理解方式化繁為簡介紹給大眾,讓讀者擁有修理作者的工具;而我還有一個方式用來輔助判斷作者是不是誠實的好人:看這作者有沒有仔細地暴露自己的弱點與疑惑;朱宥勳很順利地通過這項標準,高分通過。

總之這是本好書,也可以很輕鬆地讀完。至於要不要再去看各篇原作,我是因為參加朱宥勳的贈書活動所以剛看完其中的十篇原作,我的建議是,先挑有興趣的短篇小說來讀吧。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雜記2-3 - 好討厭那些說法

看到大學的教授,發了一篇文,大意是說:我教學認真,考前還洩題,講義和討論區都有答案,也很體諒你們念書的辛勞而更改考試日期(按:結果問都沒問 就改日期的結果是依然撞期,於事無補),然而,今天改考卷仍舊是一片白卷,好灰心,不知道剩下的半學期要如何教下去,想到同事說過的話:『學生用不用功,第一是有無考古題,第二是考試有無跟別科同時考 (因為學生只念一晚)。』

看了覺得好討厭。而且我的大學成績超爛,這種討厭的感覺要不變成憤怒都很困難。

先說說教書的資格吧,說這些話的教授,有受過教書的訓練嗎?有對於自己教授的東西瞭若指掌所以講起課來行雲流水嗎?我可以很快速的說,沒有。

接著讓我討厭的就是,你一個對「教學」從來沒有深刻認識、不知道自己對教學有多無知、也不知道教學是多麼嚴肅的人,抱怨這些事是什麼意思?表達自己的無力感是什麼意思?你這種想要檢討學生的心情是什麼意思?你自認是個有認真教學的老師,那是你自己太廢,廢到有這種錯覺,你那種廢物程度,作任何自以為的努力,永遠都是零;就像在說:你看我這把利刃,你看我上臂的肌肉,你看我這學習了二十年的精湛殺豬技巧,我這麼努力地殺豬公,為什麼天還不下雨。(如果偶然下了一陣雨,那還會更麻煩哦,因為他會更努力的殺豬公......)

沒救,真的沒救。寫一寫自己都覺得好笑XD
頭銜跟地位的權威怎麼能如此迷惑一個人的一生啊,還害得強者學生被耽誤,一般學生繞遠路、甚至萬劫不復。

我最近在 cousera 上葉丙成的機率課,太棒了,真的是頂尖的課程。
只怪我以前不懂事,現在要更花時間、更多成本補破網。
我才沒那時間去鳥那些討人厭的垃圾話。
加油吧,就是這樣!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雜記2-2 - 我的核心原則(二)

前陣子讀《史上最強哲學入門東方哲人》這本書,在印度哲學起源的章節中,作者逐步說明了「學習到知識」與「真正了解 (換句話說:開悟)」的差別;其概念與《思考的藝術裡》,普朗克的軼事「真知 vs. 司機的知識」不謀而合。

本書所說的東方哲學著重於:真正的理解是由衷地認識、體驗、與實踐;但你難以辨別修行者其開悟的真假。
普朗克小故事則是警告:智識需經過辛苦的鍛鍊而取得,但靠著耍嘴皮和小聰明卻也能裝出九分樣。

「司機的知識」就像是讀了幾本商周和訂閱英文 RSS 就以為自己視野寬闊高度很高,讀了幾本科普書就以為自己有了理工人的邏輯效率,閱覽了經典名著就妄想自己有能力創作 (我!?),或者長期在批踢踢 Boy-Girl 板潛水看文就以為自己很能處理「關係」與「獨立思考」了 (「上批踢踢知天下事」之一例)。
以上這些從無知過渡略知的過程中會踏入的陷阱我都不在意,畢竟我(自認)已經爬出來了。

我在意的是開悟。

開悟的過程在過去眾多創作裡(特別是武俠小說)都被講到爛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它是循序而進的三個「階段」,盲目的一般人見山是山,而開始思考的人則看到山的深處和背面並與山共悲喜;最後,開悟者進入了「山就是山,既不偉大也不卑微」的狀態。

而我現在覺得,或許用「狀態」來描述它才較精確,如此也能將這開悟理論套用到生活各層面。

狀態一、見山是山:對高官敬畏,對自身的學經歷自卑,僅對妨礙自身利益的事怨懟,對一切世俗的價值觀謹遵嚴守但又批評一切世俗價值觀 (就是在臉書上對那些爛圖配爛文猛按讚的人啦)。社會上 95% 的人 100% 的時間都處於此狀態;套句更淺白的說法:你從國中之後就毫無長進了。

狀態二、見山不是山: 你思考了,你看到了市場的機制,你不屑也厭惡那些藏在市場後面的人。不管是動漫、電影、流行樂、文學、國際社會制度、新聞事件、設計學、經濟學、歷史,只要你真的有興趣,都一定找得到專業大師們無償分享的見解與建議。感謝網路的發明與發展,讓人們更能覺醒。

狀態三、見山又是山:Do not hate the player. Do not hate the game. Break the rule, and BUILD YOURS! 關於狀態三我很難說得更多,說得太多就會與坊間的「正向思考垃圾書」搞在一團了。

或許你在待人接物上經常維持 30%的狀態二 + 70%的狀態三,但在體力腦力耗盡你就會無預警的變成 90%的狀態一 + 10%的狀態二。如此這般,不管是看新聞、工作時應付老闆的垃圾話、出門遊玩,各種情境都是狀態一二三依不同比例組成的。

我拿這套方法檢視自己,然後就不再憤怒了。(其實我是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的轉變後,才開始整理出這套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