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閒書筆記5-2 - 背離親緣(上)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


英文書名和副標是,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這本書適合任何人看。如果你是即將或正在養小孩的人,這書絕對比市面上的教養書好一百倍。

只讀第一章就知道這本書多珍貴,這絕對不只是什麼政治正確的書而已。
歷時十年以上的數百個家庭的深刻訪談,讓你感受到真人的喜悅與痛苦,也拓寬了你對人的姿態的定義。


第一章,探討認同。
來自父母的垂直認同,以及來自其他、難以概括的水平認同。
作者的自身經歷可以很好地概括這一章,作者小時候有讀寫障礙,在媽媽的細心照顧與教導下「恢復正常」。而作者是同性戀,克服讀寫障礙這項「成就」便成了某種詛咒。

要強調一下,下面的節錄只是我個人感興趣的部分而已,絕對不代表第一章的全貌。

p. 23 『愛一個人,又覺得對方是個負擔,這兩件事並不衝突。其實,愛往往會加重負擔。不論這些父母能否接受自己的矛盾心理,都應該留點空間給自己的矛盾。付出愛的時候,若感到筋疲力竭,甚至開始想像另一種生活,也不用覺得羞愧。』

p. 25 『美國復健康諮詢專家歐宣斯基一九六二年寫了一篇文章,廣受引用。他直率地寫道:「不論是把孩子留在家裡,還是送走,生下心智不健全的孩子,父母幾乎都會痛苦一輩子。孩子有無窮無盡的需求,永遠都需要人照顧,父母一生都要背負這樣的重擔,生命也不再有什麼指望。各種悲痛,各種試煉,各種絕望的時刻,將會持續到父母去世或孩子去世那一天。要從這樣的無盡哀傷中解脫,或許只能經由死亡。」』

p. 28 威羅布克醜聞,英文維基頁面

p. 31 『關於身心障礙權益的文獻十分多,學者都強調要區分「損傷」「障礙」前者是某一症狀引發的生理後果,後者則是由社會環境所造成,比如說,腳不能動是損傷,但進不了公共圖書館就是障礙


第二章,聾人。

在讀本書前,我對聾人的印象只有韓國的《熔爐》和《南部特教學生性侵案》(詳情點這裡,或這裡),都是常見的受害者、弱勢印象(類似案件此章節也有提及)。而此書介紹的聾人文化全貌,讓我覺得自己的淺薄印象與無知,真的很容易出差錯......。

作者以高立德大學(請點中文維基頁面)的抗議事件開場,聾人抗議由聽人擔任萊辛頓聽障中心的執行長和高立德大學的校長,最後聾人達成訴求,皆改由聾人擔任。

作者揭示了聾人文化的強烈認同感,許多聽人父母在養育聽障小孩時都倍感聾人社群的壓力,普遍聾人都認為聽障的小孩就是該交給聽障成人收養。
在這個文化下,許多選擇都變得十分艱難。(一樣都是艱難的選擇,我覺得小孩出生後的難度,還是遠高於小孩出生前。)
例如:
要不要讓小孩學手語也同時學口語?根據作者的描述,我認為手語是絕對必要的,對小孩的成長最好。口語看起來就有點像聽人父母幻想的美夢,耗費大量心力也不見得有效果。但,聽人父母要學習手語卻不是那麼容易,沒辦法像聾人一樣流暢。
要不要讓小孩裝人工耳蝸?是出生後能裝就裝,還是要讓小孩長大後自己選擇。內文提到了人工耳蝸的效能沒有想像中的好,甚至因為父母對聽力程度的錯誤期待使得小孩沒有受到夠好的教育;而若要讓小孩成年後自己選擇,由於已融入聾人文化,其水平認同也幾乎不會讓其選擇耳蝸手術。

這種必然的、巨大的認同差距真的很難處理啊。

而隨著產前檢測技術的進步,聽障小孩出生的比例,目前看來是持續下降;人工耳蝸技術的精進,也逐漸改變聾人對此技術強烈排斥的觀點。
作者為此章節下的結語是,『但是任何想從水平方向推動的社會議程,最終都將敵不過追求醫療進展的垂直需求』。聾人的自然語言(就是手語)、聾人劇場等等這些文化,似乎會走向凋零。有點哀傷。


第三章,侏儒。

本章的氣氛和上一章差很多。
美國的侏儒受盡嘲笑汙辱啊,除此之外,侏儒身體各部位,也容易有許多疾病,都是滿麻煩的病,骨骼關節病變、呼吸困難之類的。

p. 125 『《侏儒生活及侏儒症》的作者貝蒂‧阿德森表示:「在政治正確的美國,唯一允許的歧視就是侏儒歧視。」達爾頓是哥倫比亞大學產科及遺傳學的系主任,也是高風險懷孕的頂尖研究者,她告訴我:「要是你說孩子心臟有個洞,大家都會說:『可是妳治得好,對吧?』但每次我跟別人說,他們的孩子生下來會是侏儒,他們卻一臉嫌惡的表情。」』

p. 128 『伍迪‧艾倫有次就嘲諷道,「侏儒」(dwarf)是英語最逗趣的四個詞之一。若你的本質在別人眼中就是種笑料,負擔將何其沉重。我每回說到這本書的其他類別,聽眾總能意識到整個計畫的嚴肅性,一言不發,可是一提到侏儒,朋友都笑了出來。』

侏儒症有很多種,『八成以上的侏儒有骨骼發育異常』,以軟骨異常最常見。侏儒症發生的原因通常是隨機的基因變異。作者舉了其他兩種侏儒症:垂體性侏儒症,因缺乏生長激素造成;心理社會性侏儒症,因言重肢體虐待造成。p. 138 『有兩百多種基因問題會造成身材極為短小。大約有七十%左右的侏儒為軟骨發育不全,此外還有「假性軟骨發育不全」、「骨骼發育異常」、「畸形發育不良」,也都會造成侏儒症。』

我想不管是哪類的少數,青春期總是惡夢?
p. 138 侏儒的父母說,『「我跟很多成年侏儒談過,幾乎沒有例外,大家都說到了二十多歲,她們都以自己為榮,不想有任何改變,可是青春期每個人都活在地獄。」』

侏儒症這章讀起來的壓力不像聾人那章那麼大,作者呈現的訪談內容也比較單純,身分認同的探討比較少,手術、病痛等等生理問題著墨較多。


第四章,唐式症(Down syndrome)。

又是和前兩章不一樣的風貌。這一章很溫暖。
本章的受訪者說了很多正面的轉變,即他們從孩子身上學到了什麼。談起唐氏症小孩,也都說他們多善良、聰明;拿掉唐式症的三個字的話,這章讀起來就是很普遍的育兒經。

開場就引用了《歡迎來到荷蘭》全篇文,這篇文的大意是說,妳本來搭上飛機要去義大利遊覽,結果一下飛機卻發現沒來由地到了荷蘭,所有你期待的義大利名勝再也沒機會看到,你只能待在荷蘭。
而《歡迎來到荷蘭》的作者告訴你,荷蘭其實很棒啊,快點開始享受它吧!

簡單地說,《歡迎來到荷蘭》就是篇雞湯文。
然後我在搜尋結果的第一頁就看到有人說:我超恨這篇文章。
XD,我也很不喜歡雞湯文。

關於唐氏症的生理數據,
p. 186 『由於唐氏症胎兒流產或死胎的比例超過四十%,所以實際懷了唐寶寶的案例要遠高前述的數字。唐式症除了心智遲緩,還可能伴隨心臟問題(案例超過四十%)、關節鬆弛、甲狀腺功能不足、消化道畸形、白血病、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此問題,六十歲以上的比例更高)、乳糜瀉、身材矮小、肥胖、聽力及視力問題、不孕症、免疫系統疾病、癲癇、小嘴、舌頭外突。唐寶寶的肌肉張力低,因此影響行動力和協調力發展,而口腔肌肉張力不足更影響了語言能力。……他們出現憂鬱症、精神疾病、干擾行為、焦慮、自閉症的機率也較高。』

p. 215 『美國唐氏症者的平均壽命大約五十五歲,這個數字是一九八三年的兩倍。』


相較於此章節的受訪者都處於特定社會階層(有時間也有錢全心全力照顧小孩),
我更在意更普遍的一般人的遭遇。

p. 193 『沒有資源對抗機關制度的人,常常無法獲得服務。要想對抗,需要教育、時間、金錢。說來諷刺,這些服務原本是為缺少這三者的人而設,這實在令人鼻酸。』

p. 213 本章受訪者說,『「我真不知道,窮困的人或沒受過教育的人生下唐氏症兒該怎麼辦,妳可能連自己不知道哪些事情都不知道。」』

而本章提到心智障礙者的行為問題,僅是簡單帶過。但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行為問題非常容易就能推翻你所有美好的想像、把你消耗殆盡、甚至重塑你的價值觀。
p. 211 『有唐氏症的人多半較不好動,行為也多半穩定,也就是說,相較於罹患躁鬱症、自閉症等好動而行為脫序的人,照顧者的壓力較小。唐式症者不論大人小孩都容易受到肢體虐待或性虐待。有行為問題的唐氏症者常會被家人送走,但他們往往也讓機構的輔導人員心力交瘁,且不容易帶到公共場所。』

最後我想說件事,台灣還滿多人會說,唐氏症者是帶財來的,家裡生了唐寶寶後,生意、事業都會變好。在此書中完全沒看到美國有這種說法,我覺得這可以當作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吧,書中的每個人都在講唐氏症者這些「人」有多美好,他們注重人的價值,因此,對於墮胎、產檢、藥物手術治療這些會影響(未來要出生的)小孩的事,也就格外嚴肅。但台灣的環境不是這樣,判斷人的價值的依據,和西方人完全不一樣。
我從來沒在美國這種環境成長過,即便我現在認識了他們的文化,仍然很難真正體會。


第五章,自閉症(Autism)。

才說這一章描繪的樂園氣氛不太好,作者馬上在這一章帶你認識現實。
p. 242 『〈歡迎來到荷蘭〉一文將身心障礙描寫成一處陌生但美麗的所在,洋溢著恬靜的幸福,對此,有名自閉兒的母親提筆回了一篇挖苦的文章〈歡迎來到貝魯特〉,把養育自閉兒比喻為掉進戰區中心,完全不值得慶賀。父母的煎熬,一部分是由於自閉兒有些症狀十分極端,包括常把糞便塗在牆上、很多天不睡、過度亢奮、無法與他人互動交談,還時常冷不防出現暴力行為。』

p. 249 『她吃過安立復、妥泰、思樂康、百憂解、安定文、帝拔癲、妥解鬱、理思必妥、安納福寧、樂命達、苯海拉明、褪黑激素,還有順勢療法的解壓舒眠錠。我每回見到她,她的藥都調整過。我們第一次見面幾年之後,西西的破壞行為不知為何突然變得激烈,連團體之家的工作人員都覺得無法處理。』
順帶一提,根據我的經驗,餵藥也是個困難挑戰。

如果想要接觸一些比較正面的故事,可以看《與光同行》;想稍微認識亞斯的話,可以看宅貓譯文堂翻譯的〈天才傻寶〉

我覺得對於理解自閉症和亞斯柏格症,最好的譬喻是,光譜。雖然作者說他很難接受XD
p. 253 『自閉症雖然一直被喻為光譜,但光譜上障礙最嚴重和最不嚴重的這兩群人差異實在太大,讓人很難接受這個譬喻。』

我之前上過一堂研習,講師談怎麼帶亞斯柏格的小孩,講到中途,講師忽然自爆他也是亞斯柏格症者,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完全感覺不出來。講師說,他看人臉的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只能每個器官分開看、沒辦法合在一起看;然後講師的醫師朋友說,他回想講師國中時那些奇怪又強烈的情緒和行為,早就懷疑他有亞斯柏格症。

自閉症是什麼,可以讀一下自閉症的中文維基頁面稍微認識一下。
也可以看自閉症名人,葛蘭汀的 TED 演講
另一則自閉症者羅西‧金的 TED 演講比較短,只有六分鐘。

要提醒一下,影片連結的兩位這種高功能自閉症者,是超級少數,極稀少。

這章的自閉兒父母,幾乎每個都過得不好,憂鬱症、後悔把孩子生下來等等。
我覺得分享這些負面情緒很好,知道有人跟自己一樣總是處於憤怒、悲傷的狀態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甚至那些把小孩拋棄、直接送機構所以沒被作者訪問到的父母,也應該讓他們說說自己是如何不愛他們的小孩。

p. 280 『很多人經歷困境後有了些體悟,總是不知不覺就高舉「平凡中見智慧」的大旗,有時這靠的其實是粉飾困境,或把體悟說得太簡單,或太有智慧。』

接著,出乎我意料,作者用來結束這章的主題是,父母殺害自閉兒。
p. 318 『遇害的美國孩童中,有一半是父母下的手,而這些父母中,又有一半的人聲稱自己這麼做不是貪圖一己之私。社會對這種說法的包容已經出現可怕的後果。犯罪學家經常指出,生物倫理學家使用「利他主義」一詞,不只使殺害子女的案例增加,也使凌虐案件更常出現。』


自閉症的議題很熱門,光是為什麼自閉兒確診人數每年攀升就有很多可以討論,例如,自閉兒逐年增加是因為醫療、教育資源的進步,還是因為環境影響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自閉症如此普遍,它會不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常態,而不能算是疾病?
許多父母為了幫小孩爭取到教育資源,甚至會不停地做各式各樣的量表讓小孩確診為自閉症(這在台灣也是)。雖然常常可以看到什麼研究又有了什麼突破,但自閉症的成因目前為止依然是一團迷霧,p. 273 『「說你發現手上正在研究的基因組某個部分和自閉症最有關聯,就像是說你家離星巴克很近--誰家附近沒有星巴克?」』 而且我們連基因是否為造成自閉症的主要原因都還不知道。
這章的醫學知識我覺得非常棒,資訊很全面,讓讀者可以稍微看出自閉症這片迷霧的範圍。

儘管每一章都會談到醫療與疾病的關係,但作者的文筆實在太好,讀起來毫無重複感。而議題的拿捏也很精準,每個章節似乎也相互呼應,第二章聾人是文化認同的自傲,第三章侏儒便講歧視與嘲笑;第四章唐式症讓我們看到愛,第五章自閉症則思索,如果沒有「存在」,如何有愛?


第六章,思覺失調症。

對這個名詞不熟悉的,可以先看這個中文維基頁面

這一章我不太確定該怎麼節錄會比較好,畢竟大家對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已經夠多了,總覺得我隨便列一段出來都只是在滿足、加深大家的錯誤認知。

以下是兩張我找了比較中性的內容截圖。

p. 328 症狀的種類
截圖,思覺失調的症狀分類

p. 332 成因也是未有定論
截圖,成因未有定論

由於思覺失調症通常要過了青春期以後才會比較嚴重,所以這一章給人的感受和前面
四章差很多。你可以想像自閉兒是被一層硬殼包住了,有些自閉兒還是能在殼上挖個洞對外溝通。但思覺失調症像是個精神上的感冒,感冒的人以入侵身體的感冒病毒為榮,似乎有點古怪;一種會把原本的人擴充成陌生人的病,這讓患者的處境變得滿邊緣的。
可以的話還是親自一讀這些人的經歷,感受一下吧。


最後,
作者關於此書的 TED 演講,安德魯 • 索羅門-愛,沒有條件
(提醒一下,書中探討的議題不像演講裡那麼單純只談愛而已。這演講若有吸引到你,那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作者上一本書,他對抗憂鬱症的經歷《正午惡魔》也有TED 演講,憂鬱,我們共享的秘密


讀完此書 385 頁,我發現的明顯錯漏字有四個,我不清楚這個錯誤量是否在容許值內。
內頁的紙不知道是怎樣,一直有雜質在騷擾我,都會想要把它撥掉,這大概是我摸過最多面內頁的一本書了……。
圖片,紙的雜質一大堆,這是特色嗎?

書的封面我滿喜歡的,而且還是霧面的,拿起來很舒服。
還金光閃閃,作得滿好。
期待下集。


以上是我的心得和書摘。
再貼一次買書連結:
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閒書筆記5-1 - 黑天鵝效應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黑天鵝效應★★★★

作者上一本書我的簡短心得在此,閒書筆記2-4 - 隨機騙局

出乎我意料的是《黑天鵝》比《隨機騙局》有架構許多,但或許只是我習慣了塔雷伯的風格。作者的概念依然不是那麼好弄清楚,讀的時候要仔細讀,不然非常容易會錯意。
而他在此書第一部的最後一章,ch. 9 戲局謬誤,很生動地講解「對不確定性的誤解」,作為第一部的結尾,讓我發現他這次真的把內容編排得比較好。
不像《隨機騙局》都隨興地罵人XD


第一部提到的偏誤,在這裡都有:

但相較於《思考/行為的藝術》這種大補帖,塔雷伯非常詳細地講解最重要的幾個偏誤,第一部的九個章節都在深入說明這些偏誤,還用他的親身經歷說明。

ch. 1 塔雷伯描述他家鄉的戰爭,以及他在華爾街工作時躲過 1987 股災。
p. 36 『黎巴嫩衝突的變動狀況,一向以難以預測著名,然而人們在檢視這些事件時的推理,卻顯示出一個常態:幾乎所有關心這些事件的人都以為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發生的事件,從過去的觀點來看,許多都被認為太瘋狂。然而事件發生之後再來看,似乎又不是那麼瘋狂。這種事後回顧看起來順理成章的特性,造成這些事件的稀有性和可理解性被打了一個折扣。』

p. 44『分類總是造成事實複雜度的減抑。這是黑天鵝事件產生器的表現,即我在前言中所定義的不可撼動的柏拉圖式思想。對我們周遭世界做任何減抑,都可能造成爆炸性後果,因為這樣做,把某些不確定性的來源給剔除了;這會驅使我們對世界的構成產生誤解。』
這段話的例子就是:「右/左派就是如何如何」,「台灣人就是怎樣怎樣」。作者在書中舉的例子是抱持不同立場的組織會因為這種「分類」而結盟。


ch. 3 談 scalable (規模可變的),見下圖。
圖片:p. 70 極端領域與平庸領域的差別

ch. 4 歸納問題(或稱休謨問題)

p.78 淺顯例子,火雞的故事:『它的信心隨著友善餵食次數的增加而增加,而它的安全感也越來越高,雖然宰殺之日越來越逼近。想想看,其安全感在危機最高那天達到極大值!』

接著作者解說懷疑論和經驗論的歷史,很細節、很微妙,講解那些被普遍誤解的概念,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這樣,都無法節錄XD


ch. 5

p. 95 『在SAT的測驗上拿到非常高分,但是看到和他一起走進電梯裡的,是來自不同區的人時,會感到不寒而慄。這種無法從一個情境自動地把知識和熟練度轉換到另一個情境,或是無法自動把理論轉成實務,乃是人類天性上令人困擾的一點。』

這就和閒書筆記3-6 - 投資金律前言裡提到的情形一樣。

p. 95 『教室是個領域;現實生活則是另一個。我們對一則資訊的反應並不在於其邏輯上的價值,而是以其環境的架構為基礎,以及該資訊在社會情感系統上的意義。
作者舉了統計學家會犯很低級的統計學推論錯誤,以及 1960 年代醫生的科學傲慢讓他們混淆了兩件事:『沒有乳母有好處的證據』和『母乳沒有好處的證據』。

接著是確認偏誤,下面的實驗非常適合厲害:
有一個數列長這樣:2, 4, 6 。請試著猜出這個數列的規則。
猜規則的方法,就是另外寫出三個數字,例如,14, 16, 18 或是 10, 16, 26 等等,實驗主持人會判斷你寫的數列符不符合規則,對或錯。
你可以試很多次。

你依據上面的嘗試,確定此數列的規則後,就可以提交答案,「數列每次加二」或「前兩個數字相加為下一個數」等等。

大家可以拿這問題去試別人。

這數列的規則是,「數字由小排到大」。ㄎㄎㄎ,這就是確認偏誤。你傾向於寫出證實「自己心中的規則」的例子來取得「正確的規則」。
但是正確的作法是:必須要透過很多的反例,我們才有辦法「確定一件事」。


ch. 6 敘事謬誤

p. 111 『這個謬誤夾雜了我們過度解釋和偏愛小故事而不喜歡原始真相的缺點。』

p. 111 『敘事謬誤所討論的,是我們在看一連串事實時,很難不去編織故事,或等義地,對這些事實強加邏輯連結,加上關係箭頭。解釋把事實綁在一起。解釋讓所有的事實變得容易記;有助於事實變得更有道理。當解釋增進了我們自以為瞭解的印象時,這種習慣就可能有問題。』

塔雷伯舉了許多研究來說明敘事偏誤是人體天生的限制造成的:要把事情記住很困難、之後要回憶、使用也很困難,腦容量也有限,所以人腦就把資訊量削減,套上敘事性和因果性。
塔雷伯也提到了 Daniel Kahneman 的 《快思慢想》裡的『第一系統』和『第二系統』。
塔雷伯和 Daniel Kahneman 是參加同個學術學會在討論這些事情的,所以,想瞭解《快思慢想》這本被洪蘭翻譯摧毀的鉅著,這一章節的內容會是不錯的替代選項。


ch. 5 的確認謬誤和 ch. 6 敘事謬誤是人體內建的,
接著 ch. 7 介紹外部的,來自社會的。例如同儕壓力、以及快樂的增長不是線性的,等等。

p. 144 『相信我,別人覺得你一直在失敗的社會效果是很難面對的。我們是社會動物;他人就是地獄。』


ch. 8
存活者偏誤、泳將身材的錯覺、沉默證據(失敗者的墳場)、賭博新手運、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宇宙設計論。

這些偏誤在《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裡都有提到,塔雷伯用他獨有的寫作技巧講得更精準,不過他舉的例子我覺得很冷僻就是了,一堆陌生歷史人物的名字飛來飛去。


ch. 9 戲局謬誤(作者在此書提出的理論,竟然有英文維基頁面,請點此
「欸嘿,你以為你讀完 ch. 1 到 ch. 8 就真的瞭解黑天鵝、不確定性嗎,你真的知道你在讀什麼嗎?」
塔雷伯用這一章當作第一部的結尾確實滿好的。


接著本書第二部的主題,在閒書筆記3-9 - 精準預測有比較淺顯好懂的討論。

第二部,〈我們就是不能預測〉

ch. 10

本章開場測試:
p. 211 『隨機挑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可以來自任何事物:西烏克蘭證券營業員是神經病的比例、本書在所有含有r字母的月份裡的銷售量、商管書籍編輯(或是作者)的平均IQ、俄羅斯凱薩琳二世(Catherine II)的愛人數目等等。請房間裡的每個人獨立估計出一個可能數值的範圍,這組數字範圍,他們認為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機會為正確,百分之二以下的機會為錯誤。』
p. 211 『例如:……「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信心認為,凱薩琳二世的愛人數目介於三十四到六十三之間。」』
p. 212 『這百分之二錯誤率,竟變成受測母體中有將近百分之四十五的人猜錯!很明顯,第一批的樣本中含有哈佛商學院學生,這種人以不夠謙虛和不知反省的特性著稱。企管碩士在這方面特別糟糕,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他們的事業成就。後來的研究則記錄了其他母體裡較為謙虛或較不傲慢的族群。清潔工和計程車司機都相當謙虛。』


預測失敗的人們,事後安慰自己的解釋機制:
p. 228
『你告訴自己,你所玩的是不同的遊戲』:當你沒預測到某黨推派 A 為總統候選人,你會說:因為我熟悉的是某黨的派系運作,但某黨隱藏在檯面下的政治運作力太強了。(!?)

『你訴諸離群值』:這本來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這種發生機率千年一遇,不是我的模型有錯。

『「幾乎對了」的防衛』:只要OOO,就會XXX。

p. 229 『我們把成功歸功於我們的技能,而把失敗歸咎於不受我們所控制的外部事件。』

p. 244 『在紐約的甘迺迪機場你可以看到大型的書報攤,滿滿的好幾牆都是雜誌。經營者通常是來自印度次大陸非常有禮貌的家庭(只有父母;小孩都上醫學院去了)。這些牆,把一個「知識」人為了「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所需要知道的文章,完全呈現出來。……遺憾的是,這些知識,對讀者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全都派不上用場,事實上,還可能降低讀者的預測能力。』


ch. 11 談黑天鵝的特性之一:不可預測性。

p. 250 『兩名天文學家正在設立一具大型天線,他們為背景雜訊感到困擾,這雜訊是一種嘶嘶聲,很像你收音機收訊不良時的靜電聲。這種雜訊無法根除--即使在他們清理了天線碟盤上的鳥糞之後也一樣,因為他們相信是鳥屎所造成的雜訊。他們花了一段時間才搞清楚,他們所聽到的是宇宙誕生記錄的聲音,是宇宙背景的微波輻射。』
p. 251 『文藝復興個頭。這兩個傢伙當時是在找鳥屎!他們不僅不是在找大霹靂這類不著邊際的證據,而且和大多數這類案件一樣,他們並沒有立即瞭解到這項發現的重要性。』

p. 262 舉了龐加萊的三體問題和其後的渾沌理論,說明預測的限制。

題外話,這是與三體相關的超好看系列小說。
閒書筆記4-9 - 三體 I & II:黑暗森林 & III:死神永生


ch. 13 既然不能預測,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開危險或從中獲利?

不斷試誤廣泛地嘗試,讓自己暴露在大量的機會中,例如:不要覺得一切靠網路可以搞定就不社交,出門參加聚會說不定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
不要怕失敗,雖然我們在生理上和文化上都很難調適自己去接受失敗,但唯有大量的失敗才能讓我們遇到正面的黑天鵝。
p. 309 『把你自己放置在有利結果遠大於不利結果的處境。……我永遠都無法知道未知之事物,因為,在定義上,那就是未知。然而,我總是能猜測其對我的影響,而且我應該根據它來做決策。』


讀完前兩部(我做的節錄),或許會讓許多人心想:
這些東西都有更簡潔、更快速的好讀版,為什麼我還要看塔雷伯這本?他不過就是把這些概念統合而已?

我先說最大的不同點,《黑天鵝》是一本哲學思考的書。

人要「改變觀念」非常困難,尤其當你「有所成就」之後。
「我之前就是這樣做,才成功的啊;你現在指著我的鼻子罵是怎樣?」
像《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精準預測》這類書的教條化的小故事,還是幾乎無法改變人的整體思考習慣的,我終究還是只挑我喜歡的概念放進大腦裡。當喜歡的概念相互矛盾時,也依舊有辦法自圓其說。

而塔雷伯是從「知識是什麼」這種非常學術細瑣的基礎來建構他的理論。我覺得跟著他的腳步走、一路看著他罵人、反擊,可以讓你重新、完整地感受一個正確的概念。

但,對我這樣的蠢蛋來說,學了這些概念,在現實生活有什麼用?我只能說,沒屁用,幾乎沒機會用到。更不用說反對塔雷伯的那些統計學家、經濟學家,他們「不需要這些知識依舊活得好好的」。

而第三部,塔雷伯就要說明,那些「不認同塔雷伯也依舊過得很好的人」所使用的「平庸世界的歸納工具」,到底錯在哪裡。


第三部,〈那些極端世界裡的灰天鵝〉

ch. 14 談馬太效應的天真與遺漏。
ch. 15 談把高斯分布(鐘形曲線)應用到真實世界,是場騙局。
ch. 16 塔雷伯大力讚揚的貝諾‧曼德伯,以及其碎形理論。塔雷伯稱讚碎形把許多黑天鵝馴化為灰天鵝。
ch. 17 作者因為他本書的主張遭受許多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怒罵。
ch. 18 花了很短的篇幅罵一些哲學家(假學究)尸位素餐。XD

根據塔雷伯在第三部引言的說法,第三部的五個章節,大部分都是技術性內容,如果你前兩部有看懂且心思縝密的話,第三部其實可以完全跳過。
我覺得第三部最難的章節是 ch. 16 的碎形理論,雖然作者說可以跳過不看,但我還是看了,然後完全搞不懂這是什麼東西。


第四部。不到五頁!!
接著後記、後記隨筆總共有一百一十多頁,這是什麼分配量XD

第四部與後記我覺得是同一部分啦,是塔雷伯的自我剖析以及回應讀者的誤解與疑問。
滿好的。(謝辭也是落落長一段,我喜歡這種部分。)
塔雷伯又再對所有的攻擊仔細地回覆了一輪。真的是滿有耐心的,雖然他一直說自己對這些白癡暴怒、頭痛、完全無法忍受。
全書談的內容很廣泛,因為他正是要展現整個世界給我們看,在後記隨筆中甚至提及了健身計畫。讀完這最後的一百多頁,我確實瞭解到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究竟是什麼。
可惜以我的低弱程度很難一言以蔽之。

出版社在封底擺的書籍介紹寫得很好,但再怎麼好也比不上你親自一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