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閒書筆記4-2 - 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76天★★★★★

我之前給《聖母峰之死》四顆星,而我讀《漂流》的時候,內心的震撼遠超過《聖母峰之死》,所以給個五顆星不為過吧。

自己建造一艘木造船然後橫渡大西洋,也是我這輩子絕對不會嘗試的事,缺肢斷臂失蹤死亡的風險太大了,人生已經夠艱難了,我不想沒事找事承受多餘的痛苦。一個人,獨自處於隨時會死的狀態,長達 76 天,這麼極端的事,光用想像的就可以令人崩潰了吧。

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我讀著他每天的記錄、心情,縱使內容都是補食、生產水、修補工具,非常單純又永無止盡的貧乏。但七十六天的每一個細節,心情、哲思、痛哭、掙扎、例行工作、大自然與人的關係,都不可思議的珍貴。

p. 50 『不管是在平靜的海面,或是在暴風雨中,航海的人隨時可能被擊倒。然而,大海這麼做,並非出於憎恨或惡意。她既沒有怒氣要宣洩,也不會對你伸出仁慈的手。』

漂流第一天
p. 72 『失去任何一項裝備,都可能替我的棺材敲下最後一根釘子。沒有飲水,我最多只能撐十天;沒有充氣幫浦,我的救生筏會漸漸沒氣,頂多撐上幾個鐘頭;就連失去一張紙片或是一片塑膠,都可能讓我無法進行修理,或無法做出一個足以判別生死的裝置。』

漂流第二天
p. 75 『我這一生,似乎乏善可陳。就跟空無一物的海面一樣。想到就讓自己沮喪。』

p.76 『因為持續浸泡在鹹水裡,我的皮膚長了上百個瘡。……下背部、屁股和膝蓋上,全布滿了破洞和擦傷。』

p. 81 『絕望搖撼著我。我想哭,但是我斥責自己:忍住,嚥下去,你負擔不起讓水分流失的奢侈。』

漂流第四天的時候,就想用魚槍抓魚吃,但到第十三天才抓到一隻鬼頭刀。

漂流第十一天
p. 96 『指揮全局的理性自我、感到害怕的情感自我,以及脆弱的身體自我,三者之間的界線繃得越來越緊。我的理性指揮官靠著希望、夢想和自我解嘲,來釋放其餘自我的緊張。』

漂流第十五天
p. 118 『我很清楚,自己所想的全是些老梗,任何掙扎求生中的人,難免都會有這些想法。例如,對宇宙許下承諾--只要能夠脫困,我一定重新做人;一再夢見食物和飲料;心痛的寂寞,還有恐懼。我多麼希望能掌握自己的處境,用比較睿智的想法來自我排遣,像個英雄一樣旺季痛苦和恐懼,掌控全局。』

作者開始提起和媽媽的對話、曾經看過的故事,以及擁有許多怪誕經歷的老人朋友。也會對鬼頭刀叫囂。幫他的救生筏取名字。處在鯊魚不斷來襲的威脅恐懼之中。

漂流第二十二天
p. 138 處理魚的手法精進了


漂流第二十三天
p. 142 『我的生活成了一種多層次現實的組合--白日夢、夜夢,還有身體似乎永無止境的掙扎。』

漂流第三十天
p. 161 『我坐在漂浮的殘破物品之中,筋疲力盡,認輸了,無法再保持冷靜。我發起脾氣,用拳頭打水,水花四濺,大喊:「大海,你他媽的混蛋!」整整五分鐘,我除了詛咒風和大海之外什麼也沒做,我崩潰了,哀哀啜泣:「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我只想回家,就只想回家而已,為什麼不讓我回家?」』

漂流第三十二天
p. 164 『我甚至恨死救了我一命的那些裝備--簡陋的救生筏,根本只是盲目漂流的爛船一艘;褪色的帳篷,會把乾淨的雨水弄得汙濁。我恨死了必須用同一個盒子來排泄和盛裝飲水。我恨死了必須把可愛的生物拖上救生筏,像隻怪獸一樣撕裂牠們的肉。我恨死了數著分分秒秒度過了三十二天。』

時間過得愈久,作者的處境愈來愈惡劣,沒有平靜的一刻。
下半身一直泡在海水裡,身上的瘡不斷腐爛,身體又虛弱到無法捕魚、保持清醒。
用具不斷毀損:救生筏的破洞補不好,所以得一直打氣不能睡覺;發射魚槍的皮帶被奪走,後來魚槍的箭頭也被奪走;太陽能蒸餾器隨時會掛掉......。

讀到很多慘況都讓我覺得,可以了,你已經很努力了,就算在這裡放棄也沒有人會責怪你。
但作者還是藉著超強意志力,把東西修好、把洞補好、設計裝置努力接雨水、用脆弱的魚槍抓魚,讓他的漂流延續下去。

從第三十幾天到最後第七十六天的這段期間,一切的界線都很模糊。獲得食物的狂喜、存水成功的安心感、肉體撐不住的自我懷疑、暗夜翻船的崩潰、和魚群的友誼、再漂流幾天就能得救的期望、以及旅程沒有盡頭的絕望。
所有極端情緒混雜在一起,變得異常複雜,讓人無法簡單定義這趟漂流。
作者的經歷和他的思緒,真的非常值得仔細一讀。


上岸後進醫院

作者體重原本差不多六十公斤,上岸後發現,這七十六天瘦了二十公斤。

p. 298 『我躺在床上,床單乾淨又清爽。我不記得曾經有過跟此刻相同的感覺,雖然我能想像自己出生時大概就是這樣。我就跟嬰兒一樣無助,而且每種感覺都如此強烈,仿佛我是第一次看,第一次聞,第一次觸摸。天堂,的確可以存在於人間。』
           『他倒了一大杯水給我,有那麼一會兒,我呆望著那杯水,不敢置信。一杯水,這麼簡單的一樣東西,卻是如此單純的珍寶。』

p. 301 『我腳步蹣跚,像個醉漢,而我說起話來想必也像個醉漢,因為我不停歇斯底里地大笑。我想,應該是「活著」讓我感到陶醉吧。』

後記

p. 308 『雙手輕碰的兩個人,或是流露出人類單純善意的一句話,都能夠鑽進我心底,喚起我曾經體會的那種寂寞與絕望,而我會發現自己在流淚。』

p. 310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記憶漸漸消退,生活又變得複雜起來。我又有了期望,而且我發現,舊日的那些抱怨又再度滲進我的日常生活中。儘管如此,在我大腦的某處,仍然有一個小小的聲音提醒著我:我過的每一天,都是禮物,而不是權利。』


總之這本書超精彩的,讀吧。

閒書筆記4-1 - 毒舌的藝術 & 毒舌的技術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毒舌的藝術-毒舌王有吉弘行的人氣說話術

書名取得太好了,實際上是超混的爛書。

在有吉很紅的那兩年我還有在挑一些有趣的日本綜藝節目來看,現在已經沒啥動力去找來看了。

這本書和大部份日本人寫的書一樣,都會用上很多「」引號,他們很愛用引號幫你吐槽、幫你理解重點、幫你換句話說、讓你進入他的理論體系。

但有吉真的超沒誠意的,看書名和出版社的簡介,你會希望他講什麼實用又有趣的技巧,讀到他在節目中表現出色的奧義,但完全沒有。全書無止盡地毫無組織廢話大放送,他那些小技巧真的了無新意(還在各章節自己抄襲自己反覆出現),在很多心理叢書都有更詳盡的說明,而且有吉還對他傳授的技巧不負任何責任......。

極致的不負責任啊這本書,說穿了就是一皮天下無難事。整本書都在講我不想負責任,所以我不會做任何事。就像怕輸給別人,所以從此裝模作樣不學習不競試;怕噎死,所以只喝流質食物;害怕紫外線,所以完全不出門;不想運動又怕變胖,所以一天只吃一餐;怕失敗犯錯,所以像殭屍一樣任何事情都不做。

我舉的例子看起來很奇怪,但和有吉寫的實際內容相比,我的例子看起來超合邏輯......。

『毒舌就是不使用多餘的詞彙,不繞圈子,一開口就逼近事物核心的發言。』
這本書的宣傳真的做得很吸引人。
但我還是想說,啊這句話在節目上不知道都被提過幾萬遍了......。


毒舌的技術★★

這本書日本 2003 年出版,台灣 2014 年才翻譯出版。但在台灣又比上面有吉的《毒舌的藝術》早出版,照理說要造成跟風熱潮,應該要先出版最近比較紅的有吉吧?還是說出版社也知道有吉那本很爛,所以先出版北野武比較沒這麼爛的這本?

徹底的公園阿伯、火車上坐你旁邊的阿伯、排隊排在你前面的阿伯、有妹子聊天就喜形於色的阿伯,滔滔不絕,我永遠最對的十篇演說。
你以為你不是阿伯嗎?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人若是不知自己是阿伯,仍舊是阿伯;若覺察自己是阿伯,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我看完前兩篇的時候就覺得,這本書是個很好的自我檢驗文本,如果你沒辦法從每一篇都找出「很有問題」的看法,甚至你覺得很多說法都深得你心,我只能說你要學得還很多,少在那邊轉貼新聞連結奚落別人很蠢、前後矛盾了。

我本來還想摘錄一些內容出來鞭打,但,整本書都讓人很想吐槽啊,如果我只摘錄一部分出來恥笑,豈不是會被認為我覺得其他內容還 OK 嗎。

當然,北野武極度保守的立場是一回事,內容好不好笑又是一回事。
如果你平常只想把自己放空,只在乎哪裡好吃哪裡好玩,那這本書確實娛樂性很高,也會讓你覺得「呵呵,日本人好奇怪,好有趣喔」。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雜記4-7 - 開始運動(三)一些有的沒的問題

前兩篇在這裡:

開始運動後,會遇到很多你從來都不知道的事情。
我一開始也都不知道,經過時間閱讀、學習,才慢慢建立正確的觀念。
遙想六、七年前,我還是個會被內容農場那類「牛奶有毒不適合人類喝」文章唬到進而少喝牛奶的人;即使是現在的我,也不是學生物、藥學、運動生理相關專業的人,我只是擁有較可靠的過濾資訊的工具而已。

比較麻煩的是,有些目前覺得很正確的知識,可能過個兩三年,它又變得不那麼對了。為了避免自己不那麼錯,我們能做的只有持續學習,然後擁有開放的心,不要把知識變成死板的教條。


1. 有氧和無氧到底要做多少?

先不說到底有氧無氧的定義是什麼,因為太複雜,我沒有專業知識把它說清楚。
一般發問者的這句話,都等於「跑步和重訓要怎麼分配」。
怎麼規劃訓練內容,就看你的需求,但你剛開始運動,其實根本也搞不懂自己的需求;所以就成了一個死結。我知道大家的需求不外乎,想要變瘦,想要減脂,想要有線條,想要變大隻,想要有腹肌/人魚線/手臂變粗,想要看起來很厲害。

但重點是你得先認識自己的身體。

以我自己來說,我剛開始上健身房時,每次重訓四十分鐘完就會跑個跑步機十五分鐘;剛開始的重訓內容實在沒什麼,就是把每台機器做一做而已,然後避開那些風險比較大、或是沒有用的機器:例如 Smith machine、Ab crunch machine、Torso ratation machine 等等;漸漸地,也會知道有些機器會對你的關節,像是膝蓋、手腕、手肘造成額外的負擔而不舒服。這時期的我就是亂練,每台機器練個 12x5,8x5 之類的,練完之後雖然沒力了,但還是有辦法跑步,所以就跑個步消耗一下體力。

而到現在,我主要的訓練內容就深蹲、臥推、硬舉而已,然後再搭配其他 free weight 的輔助動作。光是這些做完我就快累死了,已經一年半沒跑步了吧。而我另一個不跑步的原因是,實在太花時間了,相較之下,重訓的效率非常符合我的需求。

現在的我只怕自己吃得不夠多、睡得不夠飽,根本沒在擔心什麼體脂率。



但,在 MuscleBeach@ptt 搜尋有氧兩個字,就有超過三百篇文......我可以理解剛開始運動的人在意這個假問題的心情啦。
如果你真的很在意什麼有氧無氧的,那就看兩篇文章壓壓驚吧。
誰先做?阻力訓練再有氧訓練?還是相反?
水肥哥,力量訓練456-一次搞定你所有問題

要記得,在你身體可負荷的範圍內訓練,注意安全,不要受傷。


2. 為什麼有些動作我做不來?

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啊,結案!



但真正的麻煩在於,很多有教練頭銜的人根本沒有相對應的專業知識,他們只有教條。
以三、四年前在台灣還很正確的知識「深蹲時膝蓋不能超過腳尖」來說好了,直到最近才真的被一些專業又熱於分享的人否定掉;那些傻傻相信教條、一直以來都勉強自己身體的人,只能說,衰爆了。


每個人的關節靈活度不同,骨架不同,柔軟度不同,一大堆不同。
是否正確、安全的完成訓練動作,是個專業問題,你可以自拍訓練影片去請教「有讀書的專業人士」,也可以直接花錢聘請「有讀書的專業人士」幫你調整動作。


3. 為什麼我跑步跑了兩個禮拜都沒有效果?(還變胖了?)

先不說兩個禮拜到底是長是短。
重點,在於,體重,的,意義,很小。

看看我當初每天跑步跑了兩個禮拜,怒胖 0.3kg。


我知道大部分的人都聽不進去「體重不重要」這種話,然後會相信雞皮有毒不要吃會胖、體質太酸所以要多吃氫氧化鈉、食物有油就是該死、太陽下山後不要進食任何碳水化合物。

沒辦法,大家就是喜歡拿體重當指標。
無解,說破嘴也沒用。



4. 運動完後,都會肌肉緊繃、痠痛兩三天,怎麼辦?

休息。


那有沒有其他解決痠痛的辦法,例如:加速排出體內堆積的乳酸?喝紅豆水?補氣補血精力湯?



請先看這篇文章: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能代表你訓練的效果嗎?

看完有沒有覺得自己的腦袋被炸了?對,根本沒有什麼乳酸堆積造成痠痛這回事,你自以為符合科學的觀念,實際上毫無根據。
目前對於 DOMS 發生的機制一片模糊,沒有定論。人體很奧妙,而我們知道得很少。

我是使用網球和 foam roller 來按摩肌肉。在重訓前和重訓時,我不會拉筋,因為會影響我的力量(這是我的個人感受。到底要不要拉筋,也是個尚未有明確定論的問題)。

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這篇,運動恢復系列(實用篇)- 按摩滾輪真的可以幫助 Recovery嗎?


最後,
除了上面的連結,還有幾個相關的部落格可以看。
比較一下就可以發現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人,他們關心的事情有哪些差異。
史考特醫師的一分鐘健身教室,【迷思】局部瘦身是迷思?
健美女大生,如何對付問你「女生練什麼肌肉啊?」的人
山姆伯伯工作坊,最適合跑者的阻力訓練(肌耐力、舉重及爆發力)
AkroFitness 健身部落格,[動作教學] 健身入門 Program 介紹:Stronglifts 5×5 (SL五乘五)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閒書筆記3-9 - 精準預測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精準預測★★★★

封底把這本書的概念講得很清楚了,沒空的人可以只讀封底,把它背起來、當作教條刻在心裡,讓你不再談論那些毫無意義的謀略高見。

我常常覺得,道理就這麼簡單,為什麼沒人願意相信、願意讓自己有些小小的改變。我猜是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正常」吧,就算讀了什麼,也只是把自己同意的部分用來:「果然有人的想法跟我一樣,我果然沒錯」、「真的,就是這樣,我上次blahblahblah」、「唉,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根本做什麼都沒用」。對於不認同的部分,就像瞎了一樣忽略掉,或是否定、認定沒用,直接丟進垃圾桶。


全書十三章,談十三個領域的預測:

第一章,你的投資會不會賺錢。
第十一章,你的投資會不會賺錢 Part 2。

第八章,怎麼賭 NBA 賺大錢。貝式定理。
第十章,作者教你玩德州撲克賺大錢的方法。
第三章,預測棒球球員的能力,和他們到底值多少錢。採訪《魔球》球探本人。

第二章,談「專家」的預測是否比較準。預測各種政治事件。
第十三章,談 911,『你不知道的東西可能會傷害你』。

第四章,預測天氣。
第五章,預測地震。
第十二章,到底有沒有全球暖化。

第九章,西洋棋王與深藍的大對決(很多內幕小故事,請親自一讀,人腦與電腦的世紀之戰。)
第六章,『要怎麼淹死在一公尺深的水裡』。
第七章,預測流感的發生與散播。

想用一般方法賺錢的,就先讀 1. 和 11. 章;想賭博賺快速的錢,讀 8. 和 10. 章,相關的 3. 章也可以讀;想把自己裝扮得天縱英才深謀遠慮見解透徹,就讀 2. 和 13. 章;關心地球、疼愛環境、心懷遠方饑餓的孩子,就讀 4. 和 5. 和 12. 章;對人類與電腦大戰的勝負有興趣的,就讀 9. 章,非常有趣。以上都沒興趣的,就讀 6. 和 7. 章,然後發現讀不下去,就可以先走了。

另外要打一下預防針。很多人會覺得看書就是要找到「答案」、「解法」,但現實世界從來不是這樣啊,你或許會以為讀完這本書就可以成為預測大師,但現實世界不是選擇題也不是什麼開放式短文題,現實世界是一坨混亂的、你連它是不是屎都無法確定的東西。

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只能學到處理錯誤、讓錯誤有價值的方法。(還有盡量不犯基本的錯誤。)


前言:
作者先講印刷術造成的影響,以及 p.16 『暢銷書排行榜很快就被異端邪說和偽科學的文本所霸佔。』

這些現像直至今日依然盛行:
你今天震驚了嗎?談下標和內容農場
看到13萬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都驚呆了
測試你是白癡或是良好閱聽人的連結:http://smallsite.org/unliker/
一次看懂!電視新聞如何變身「內容農場」?

作者在前言裡舉的例子滿豐富的,我摘錄一段比較白話的例子。
p. 18 『「(但是)人總是照自己的意思解釋事情/完全錯失了這些事情本身真正的意義」莎士比亞透過西賽羅(Cicero)的言語警告我們--有人想擷取新發現的大量資訊的話,這是很好的建議。要分辨訊號和雜訊是很困難的事。資料告訴我們的故事常常只是我們想聽到的,而我們常常會去確保故事會有個美滿的結局。』


1. 章講次貸危機

p. 35 『根據標準普爾的內部數據,AAA評等的抵押債務債券有百分之二十八無法清償。(有些單獨的估計數字甚至更高。)這就表示,抵押債務債券的實際違約率比標準普爾之前所預測的高了兩百倍。

讀完這章你大概可以感受到不確定性和風險的差異。

11. 章講效率市場。(作者在這章的註中提到,他為了寫這本書訪問了超過一百人。寫作資源真的離譜豐沛啊。)

高頻交易
p. 378 『這種激烈的交易速度是種相當新的東西。在 1950 年代,一家美國公司的一份普通股要持有大約六年才會交易--符合股票是長期投資這樣的想法。到 2000 年代,交易速度增加了大約二十倍。同樣的一股現在不是持有六年,而是只要六個月就會賣掉。』

效率市場假說,中文維基頁面

書單:《非理性繁榮

01. 和 11. 章的內容,和《閒書筆記3-6 - 投資金律》以及《閒書筆記3-7 - 漫步華爾街》講的都是一樣的,我就不再做書摘了。


08. 和 10. 在講賭博賺錢,有很多有趣的數據。

p. 272  『他從十一月到六月,每天晚上都花在看NBA上,一次用五台三星的平面電視看五場比賽……。年月不好的時候,伏加瑞斯可以賺一百萬美元上下。年月好的時候,他可以賺這個的三、四倍』

伏加瑞斯下注八萬美元(1999 年,大四,他自己打工的積蓄)賭湖人贏得總冠軍。
p. 276 『對賭徒來說,審慎的作法是兩面下注。例如,波特蘭是二賠三的賠率,伏加瑞斯可以下注二十萬美元,賭波特蘭會打贏第七戰。這樣可以保住一筆利潤。如果拓荒者贏了,他從兩面下注賺到的錢,就可以彌補他原來八萬美元賭資的損失,還是可以賺到二十二萬美元的淨利。』

p. 279 『伏加瑞斯的大秘密就是他沒有大秘密。但是他有一千個小祕密。』
           『雇用助理把每個球員對每個動作的守備位置化成圖表,讓他得到連許多NBA球隊都沒有的優勢。他追蹤數十位NBA球員的推文(Twitter feed),……如果教練說,他希望他的隊伍「學會進攻」或「打好基本的籃球」,可能是表示他想要把比賽的步調慢下來。』

p.280 『年底就會成為自由球員,他正在盡全力提高他的統計數字,好讓自己成為更好賣的商品。……騎士隊已經遠離季後賽了。騎士隊的對手多半也打不進季後賽,也樂得給個人情,兩者之間就有了默契,放鬆防守,交換進攻,努力提高彼此的統計數字。』

貝式定理

 



p. 291 『就如我們從貝式定理中得知的,群體中某件事情潛在的發生頻率很低的時候(年輕女性的乳癌;資料大海中的真理),如果我們不謹慎小心的話,在結果中假陽性會佔據優勢的地位。』

p. 297 『像伏加瑞斯這樣的職業運動賭徒,只有在他認為至少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機會贏錢的時候才會下注。這樣只夠付「抽頭」(運動投注站在贏得彩金的時候收取的部分),還有把自己的錢拿去下注相關的風險。而雖然他有這些技術又辛勤工作--伏加瑞斯是當今世上最好的運動賭徒之一--他下的注還是只有大約百分之五十七是正確的。要比他賭得更好實在非常困難。』

p. 295 『沒有脈絡,資料就沒有用。』
p. 299 『貝氏學派觀點中很棒的特色之一是,明白承認我們都有先驗的信念,會影響我們如何詮釋新的證據,從而對我們如何對周遭世界的改變做反應,做了很棒的敘述。例如,如果費雪的先驗信念是香菸引起肺癌的機率只有百分之零點零零零零零一,這樣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所有指向反面的證據都沒辦法說服他事情並非如此。』
p. 300 『貝式定理的特性之一,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更多的證據,那我們的信念彼此間--還有跟真理間--應該要達成一致。』


10. 章,作者自我揭露賭德州撲克的經歷。

2003 開始的撲克熱潮,維基頁面
p. 338 『突然間,每個快要禿頭、身高一七二公分,本來早就放棄了成為下一個麥可‧喬丹或德瑞克‧基特的夢想,現在都在蒙尼梅克身上看到一個像自己這樣的人、工作跟自己類似,只花了幾週就從差勁的業餘玩家變成了全世界最大撲克比賽的贏家。』

p. 340 『三個月後,我贏的錢達到了五千美元。我開始熬夜玩牌,黎明才搭計程車去上班,上班都做做樣子。六個月贏了一萬五千美元之後,我辭職了,把國際稅務顧問那個刺激的世界拋在腦後。』

p. 356 『在 2004 和 2005 年,我從撲克賺到的收入都達六位數,總和來說,我從這個比賽賺到的累積利潤達四十萬美元。』

作者講了很多算牌的過程,很冗長,無法摘錄。有提到一些小技巧,如何快速判斷對手的風格、什麼風格會讓勝算比較大。

但後來因為某個情況改變,作者無法賺到錢了。
p. 365 『2007 年的頭幾個月我還在打,而且繼續輸錢--又輸了六萬美元左右。到這個時候,我再也沒有信心可以贏得比賽,就把我剩下的錢兌現,不打了。』

最後,探討運氣和技巧的關係,以及他們對獲利的影響到底多大;還有為什麼連高手都會無法自制地「亂打」。

我特別喜歡作者詳述經歷的內容,一向很有趣。


03. 談究竟如何評斷棒球球員的價值。

比較兩個系統的準確度:吃數據的統計系統 vs. 傳統的球探經驗判斷(『五大工具』(the Five Tools):高長打率、高打擊率、跑壘速度、傳球臂力和守備範圍。)。

光是作者在書中淺淺帶過的這些內容,就能明顯感受到美國大聯盟的先進程度......。

p. 101 『棒球設計的方式,讓運氣在短期內可以主導比賽:就算最強的隊伍也要輸掉大約三分之一的比賽,就算最棒的打擊者五次也有三次上不了壘包。有時候運氣甚至會一整年都掩蓋了球員的真實球技。』

球探預測球員的心理工具箱:
『準備程度和工作倫理』:棒球賽制的比賽場數比其他運動都多。
『集中與專注』:比賽中的表現。
『競爭力與自信』:自我懷疑、對成功的渴望等等心理狀態。
『壓力管理與謙遜態度』:如何處理自己的表現和外界的評論。
『適應力與學習力』:腦袋如何。

或許剛開始統計系統和球探系統有些敵對的氣氛,但現在已經融合得很好。

投球軌跡記錄系統
p. 126 『這種新的科技不會像《魔球》那樣消滅了球探,但是可能會把重點放在更難量化的東西上,在資訊獨具一格的東西上,例如球員的心理工具。像桑德斯這樣的聰明球探已經走在前頭了。』

p. 132 『「進這行的人,他們的創意、聰明才智--現在是空前的好。」比恩告訴我。「不到十年,要是我來應徵這份工作,我連面試都沒機會。」』


02. 章講選舉預測,不過細節沒有很多,大部分是傻蛋犯錯的小故事,以及預測時該保持的大原則。


p. 74 『強烈、大膽、刺蝟般的預測,比較可能讓你上電視。』
         『有時候,狐狸比較難融入A型文化,例如電視、企業和政治。他們相信有許多問題難以預料--還有我們解釋這些不確定性的時候應該直言不諱--也許會被誤認為缺乏自信。他們多元的方法可能被誤認為缺乏信念。』

p. 72 『A型人格的人,相信有「偉大的想法」(Big Ideas)--相信這世界上有像物理定律一樣的指導法則,社會上幾乎所有的互動都以之為基礎。想一想馬克斯和階級鬥爭,或是佛洛伊德與潛意識。或是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與「引爆點」(tipping point)。』

p. 76 『最值得注意的發現之一就是,雖然靠著經驗,狐狸可以預測得更好,但刺蝟相反:他們拿到越多額外的憑據,他們的表現就越差。』


13. 911 事件,非常精彩的章節,也有提到一小段珍珠港事件作對比。看完這章你還信陰謀論的話,我覺得你沒救。

p. 476 『我們的規畫能力中有種傾向,會混淆不熟悉的東西跟不可能的東西。我們沒有認真考量過的意外事件看起來很奇怪;看起來很奇怪的東西就被認為是不可能;不可能的東西就不需要認真考量。』

p. 478 『有自知己知;有些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我們也知道有自知未知;也就是說,我們知道有些事情自己不知道。但還有未知而不自知--有些事情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唐納德‧倫斯斐』

作者在書中試圖定義恐怖主義,以及測量恐怖攻擊的規模,還滿出乎意料的。如果你對前面賺錢的幾個章節都沒興趣,那 13. 應該就是最值得你一讀的章節了


04. 預測天氣
作者滿詳細地解釋了天氣的數學模型,誤差的指數成長,渾沌理論,模型的缺陷等等。

有趣的是,電視台的商業目標竟然會影響預報的準確度。
p. 160 『談到商業氣象預報的時候,準確性在統計上的真實狀況未必就是指導的法則。重點比較在於對準確性的觀感,這樣會在消費者的眼中增加價值。』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
p. 168 『他們光是在過去的二十五年內,讓預報準確性提升了百分之三百五十。』


05. 預測地震
跟上一章天氣的章節差不多,然後舉了更多蠢例子(因為預言大地震比較熱門)。

古騰堡芮克特法則(Gutenberg–Richter law),維基頁面
過適(overfitting),中文維基頁面。 


12. 全球暖化
科學界的政治問題,滿特別的章節。


06. 和 07. 講數學、模型的極限。

不確定性(uncertainty),維基頁面

其實這兩章枯燥的內容還滿重要的,能幫你瞭解現實,也不會對許多社會事件做出錯誤的反應。


結論:
作者的結語寫得滿感性的。

p. 510 『如果你遇到一個對股市一無所知的陌生人,要告訴他股市很難打敗,就算用的是第一句話那種粗略的說法,也總比沒有好』
這段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沒有投資人能打敗股市。』
作者接著以前一句為基礎,把事情講得更清楚,更能代表對現實完整的敘述;最後擴充到第七版,剛剛那句話就變成:『長期來看,很難看出有多少投資人能打敗股市,因為資料雜訊很多,但是我們知道,相較於投資人的風險等級來說,大多數人做不到,因為交易不會產生淨利,卻需承擔交易成本,所以除非你有內線消息,不然你最好投資指數基金。』

p. 511 『貝氏定理下,不能接受的是假裝你沒有任何的先驗信念。你應該努力減少你的偏差,但要說你完全沒有偏差,正代表了你有許多偏差。直接陳述你的信念--說出「我就是從這裡來的」--就是用誠意來操作,明白你是透過主觀的過濾來感知現實。』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閒書筆記3-8 - 故事的解剖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故事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結構與風格:★★★★

全書分成四部分,我先稍微翻看完第一部,覺得稍嫌枯燥,所以決定從實用性最高的第四部分開始讀;如果你是個業餘的電影或小說愛好者、嘗試開始創作,第四部分可以讓你少犯很多錯誤,必讀!

如果純粹想增加一些神秘的文青氣息,可以直接翻到書末的附錄:譯名索引,有很多很讚的詞可以學,例如:Ironic Ascension(具嘲諷意味的昇華)、foreshadowing(預示)、Redemption Plot(救贖劇情)、subtext(潛文本)。
超級潮,超實用。

第一部分是引言,沒時間的話可以不看。
第二部分則是談結構,我覺得結構是判定各種作品的基本工具,也很好上手,死前一定要學會的兩萬件事之一、以及有錢人都在偷偷作不告訴你的八萬個秘密之一。
結構就像海賊王的霸氣一樣,直接把雜魚先掃掉,剩下存活的、篩出來的,才值得我們花時間慢慢談。
第三部分,談(創作)原則與(故事)本質,各章節介紹的工具,正可以處理剛剛沒有被霸氣震倒的作品。

由於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談的內容非常抽象,我認為作者寫的內容太細瑣、難以區別差異,對非專業人士的幫助其實不大。

所以,
先來看第四部分的各章節。以下是我的整理。

14. 對立原則,非常基本的原則。


就像組團打怪,要有負責坦的、一般攻擊的、幫補的、放大招或特殊技能的團員,才能把怪打死。

劇情和角色的設定,要有衝突才能引起同情心、憤怒、悲傷、感同身受、開始思考。
剛開始寫故事時,就要想想衝突由誰觸發、如何觸發。


15. 舖敘:請你好好想想,要如何營造故事的細節與氛圍,不要用旁白直話直說、或是讓角色像白癡一樣說些置入性行銷的對話。
p. 340 『「只呈現,不明說」不僅需要藝術才能與反覆訓練,也提醒我們切勿偷懶取巧,必須為創造力設定上限,在限定的範圍內,把想像力與耐力發揮到極致。……不僅偷懶,也等於自以為高高在上,把觀眾當成愚民。』


16. 這章比較雜,作者列舉了八個擾人問題及其注意事項,我試著將它長話短說。

(1) p. 343 《教父》的例子:『片中的每個人都是罪犯,或是罪犯的親人,但柯里昂家族卻有一個正面素質--忠誠。其他幫派家族都鬧窩裡反,於是變成「壞」的壞人。』
這個設計其實就是 14 章提到的對立原則。作者在這裡想說的是,讓主角成為觀眾感同身受的對象,比較容易保持觀眾的興趣

(2) 不要用爛剪接來製造驚奇。

(3) 不要用巧合和機械降神來解決結局。

(4) p. 355 『喜劇的核心其實是憤怒而反社會的憤怒。』

(5) 鏡頭觀點會影響觀眾的感受

(6) 小說、劇場、電影,是截然不同的媒體,改編時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7) 不要怕寫得太煽情。

(8) 劇情有漏洞時,不妨正面迎擊。


17. 很多人喜歡為角色加一些莫名其妙的設定(通常是自己一廂情願的爛想法)。
以下是作者提供的角色設計三大訣竅:

『為演員保留空間』:『不要一直描述各種行為,以及動作、音調的細微差異。』

『愛上你筆下所有的角色』 :p. 379 『有人曾採訪李‧馬文,問他演了三十年反派,老是演壞人一定很慘吧。李馬文笑道:「我?我沒有演壞人。我演的是好不容易才能混口飯吃的人,老天要怎麼對他們,他們左右不了,只能盡力過一天算一天。別人可能覺得他們很壞,可是,不對,我從來沒演過壞人。」』

角色就是自知』:多觀察社會、探索自己,才有好的素材。


18. 這章講文本,很精彩,請親自一讀。本章從 p. 381 開始,教你怎麼寫對白,我覺得應該很多人對前十頁的內容不以為然、一邊讀一邊碎念:「也不是這樣吧」、「這種東西怎麼會有絕對的標準」,反駁魂大爆發、相對主義、我比較聰明主義大活躍。但讀到 p.392 的例子後,你會發現作者說的東西,在他的「體系」裡,就是運作得很好。

本章後半提到的概念則是:
p. 394 『「影像溝通體系」是運用母題的策略,是嵌入片中的某類意像,在全片自始至終以畫面與聲音不斷重複出現,富含極多變化,卻也極不著痕跡。這是潛意識層面的溝通,以增加美學情感的深度與複雜度。』
這段話看不懂應該正常,作者接著舉了許多例子講解這段話。硬要簡單說的話,這段話大約在講和文學作品的暗喻一樣的東西,下雨、圍桌吃飯,心臟病等等。

學完這章,你就往電影部落客邁進了一大步!
p. 399 『第一,討好自以為是知識分子的菁英觀眾,這些人總是隔著一段不帶情緒的安全距離看電影,邊看邊蒐集彈藥,準備散場後照例到咖啡館開砲猛轟。第二,為了影響甚或控制影評人和他們寫的評論。花稍浮誇的象徵手法根本不需要才華,只需要自以為讀懂榮格和德希達而變得目中無人。』


19.我覺得這一章有點尷尬,不太確定為什麼這麼小的篇幅為什麼要自成一章,而且它要擺進第四部分的任何一章應該都可以。

這章主要提供一個技巧,把你的分場大綱寫在三乘五吋的卡片上,然後慢慢擴充修改,最後成為電影劇本。

這確實是個很簡單又很有用的技巧。
列清單、視覺化、搞懂流程,是人生必備的技能,真心不騙。
延伸閱讀影片:湯姆•伍耶克:遇到棘手問題?首先,告訴我你怎麼烤土司


20. 最後一章,也是一切的源頭,只有簡單的一個行動。
p. 411 『每天寫,一行再一行,一頁接一頁,一個鐘點又一個鐘點。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把你從中學到的東西當作指南,直到你應用書中原理的本事像天賦那般自然。即使害怕,也要去做。


最後我要提醒一下,作者擺在第四部開頭的引言:
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
          --海明威


看完了第四部的實作教條,再回頭看第二部和第三部的概念。

第二部談的是結構。

02. 結構的光譜


作者把每部電影擺進這個故事設計三角,原型劇情就是:
p. 68 『原型劇情既非古代亦非現代,既非西方亦非東方;它源自於人性。』
符合人性就代表是最多人可以接受的,所以當你選擇使用反結構或是極簡時要有心理準備。作者從 p. 64 到本章結束 p. 71,都在講這件事,『故事設計的政治學』,滿實際的。

而且有一點很重要, p. 69 『無論是透過本能或研究,優秀的作者知道極簡主義與反結構不是獨立的形式,而是對經典的反動。
就像一些藝術流派的作品,你看了會心想「媽的這我也會」,但其實這些作品大多需要脈絡的知識才能解讀。(雖然我覺得很多還是很屁。)

本章開頭 p .36 到 p. 47,依序丟出很多名詞,『事件』、『場景』、『戲劇節拍』、『場景段落』、『幕』、『故事』,其實不需要硬記什麼節拍構成場景、場景構成段落、段落又構成幕;這些只是讓你知道,你選擇呈現的材料,適合放在哪裡,讀一下作者提供的例子,你大約能知道材料的大小。

p. 47 到 p.63 則在介紹哪些電影分別屬於上圖三角的哪個類型。這一段的意義不大,即使你看過作者提的那些電影。


03. 故事要有清楚的設定,從現實取材或從想像取材,不要空泛的說「台灣每個家庭的故事」,要設定到「年薪不到三十萬的 22 歲青年,有六十萬學貸,得過校內設計冠軍,爸媽都是公務員」,但也不要太瑣碎。這些設定或許限制了故事的可能性,但它形塑了一套內部規則,也會讓你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故事的材料。


04. 這章列了一大堆類型電影與其次類型,沒什麼。


05. 談結構與角色,『結構就是角色,角色就是結構』;06. 談結構與意義,故事要有主題(主導意念)。我覺得這兩章有點多餘,只是把前面章節的內容換句話說。


第三部,談得更仔細了。我覺得概念性的東西不是讀過一遍或是只看別人的心得就能懂的,作者寫的內容,是幫助你「自己實際創作時」,不至於迷失毫無頭緒、自我否定、太過自信瞎搞一通。


07. p. 152 本章重點


p. 180 『觀眾對角色產生同理心,入戲地與他一起追尋他的慾望。他們對世界的期望大致反映了角色的期望。一旦角色面對落差,觀眾也同樣感受到落差。』


08.

p. 182 『所謂政治,指的是所有社會當中的權力分配。只要人們聚集在一起做某件事,永遠都會面對權力分配不均的問題。

p. 185 『就像你努力打造的故事一樣,你也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希望能受到肯定和尊重,同時也具有創新的能力。在追求目標的同時,仔細思考一下這三個詞:「作者」(author)、「說服力」(authority)、「可信度」(authenticity)。』

p. 186 『可信度不等於實際情形。為故事提供當代背景無法保證就有可信度;所謂的可信度,是指一個內在一致且連貫的世界,其範圍、深度和細節都能互相呼應。』

p. 186 『可信度與所謂的現實無關。故事的背景即使設定在絕不可能存在的世界,也能具有高度可信度。』

p. 197 觸發事件、終極目標(骨幹)、追尋



09. 幕的設計,非常重要的時間控制概念



10.、11.、12.、13. 章,差不多就是把 7.、8.、9. 章的東西講的又更細節,作者用很長的篇幅和例子講解概念,這些我沒辦法節錄,需要你自己親自一讀。

p. 237 『為了設計一個故事,讓其中的場景都有微小、中等或重大的轉折,而且每一個轉折都足以展現我們某個面向的看法,於是重複嘗試了三十、四十、五十甚至更多次,這是多麼困難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拙劣的故事會提供觀眾資訊而不是體悟,也是為什麼許多作者選擇透過他的角色來說明自己的意思,更糟的是利用旁白來敘述故事。』

p. 290
『節奏由場景長度決定。』
『如果你劇本裡的場景平均長度是五頁,那麼你的故事步調就像龜速。』
兩小時劇情片,大約有 40 至 60 個場景,所以場景平均長度是兩分鐘半。一頁劇本差不多等於一分鐘,所以作者說一般的劇本會長這樣:一個兩頁的場景,接著一個八頁的場景、七頁、三頁、四頁、六頁、五頁、一頁、九頁。(好像也沒有比平均五頁少多少啊?)


以上。
這本書當作入門書其實有點硬,但我上面把一些基礎觀念都擷取出來了,所以應該也還好。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知道,創作是非常困難和嚴肅的,也不是貧乏的你覺得感動精彩的作品就能稱是經典,很多時候,你覺得好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什麼東西。

倒也不是在指責誰或是評判品味高低,我只是希望能再多有樂趣一點。

如果你覺得很夠了,那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