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閒書筆記2-6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行為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關於這兩本書我寫的前一篇廢話在此。)

這篇是《思考的藝術》的書摘。

為了區別,我在每則編號前都加上 A。

為了方便查找/延伸閱讀,我將作者列的偏誤都附上維基百科的英文連結,然後分類。每一則的編號是原本書內的順序。


前言:作者直接用粗體將重點標出來了。想檢測自己是否吸收了這本書,就要瞭解「系統性」到底是什麼意思;如果覺得「系統性」這幾個字與你無關,表示你不懂什麼叫做「系統性」。
『系統性地背離理想的、邏輯的以及理性的思考與行為。』
『明白了自身在思考方面的弱點之後,我們也能更勇敢地與自己的非理性對抗。』

結語:或許你先讀結語,能從這本書收穫更多。
『我們經常會先直觀地做出決定,事後再去為我們的選擇補上一些理由。』

--分類:自我檢驗-基本

A03.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effect):你是白痴;如果你是專家,那就會是個非常有自信的白痴。你用來判斷的知識都是垃圾知識。
『我們總是系統性地高估了我們在預測方面的知識與能力,甚至可以說是嚴重高估了。』

A46. 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成功的話大部分都是因為「我」怎樣怎樣,失敗的話大部分都是因為「外部因素」。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統統都會高估自己在婚姻關係中所做的貢獻。』

A51.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這章提到的心理學實驗很有趣,此則中文維基頁面就可看到那個 1959 年的實驗內容。你會硬找出藉口說服自己、自我催眠。

A52. 雙曲貼現(Hyperbolic Discounting):
分辨一下這兩個例子中,你的感受與選擇依據的差異。

1. 等一年,給你一千美金,或是等一年一個月,給你一千一百美金。
2. 現在馬上給你一千美金,或是一個月後,給你一千一百美金。


A05.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頭都已經洗下去了。我都已經投入這麼多錢/感情/時間/人命了,現在反悔的話,就虧大了。
『原因在於人類總是追求某種表面上的和諧穩定;有了和諧穩定,我們才能夠傳遞出信賴感。反覆無常對我們來說是件相當可怕的事。』

A07. & A08.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將新資訊解釋成合乎既有理論、世界觀或信念的傾向。』
凡是牴觸既有觀點的新資訊(「否證證明」),我們便會自動地將它們過濾掉。這麼做其實相當危險。』

解法:有意識地證偽自己的想法。

A09. 權威偏誤(Authority Bias):以台灣來說,權威就是有頭銜的專家教授、有錢人或厲害的創業家、很紅的某個人、很會讀書成績很好的人,這些人只要說些評論/預測,每個人都照單全收。
經典實驗:米爾格倫實驗

A38. 錯誤的因果關係(False Causality):此偏誤每天都在發生,層出不窮,沒有停止的一天。
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

A11. 現成偏誤(Availability Bias):寧濫勿缺的奇怪心態。
『人們總是先利用手邊容易取得的資料或處方,但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決策,通常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A31. 錨定(Anchor):隨便給你一個高單價的廢物,你就會認為該廢物的價值在那範圍內。
『我們會拿一些熟知的事物當出發點,借助此點推估未知的事物。』

A15.司機的知識(Chauffeur Knowledge):這個章節令我恐懼。有興趣的 google 一下就有中文完整故事可以看。
 『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銘就是:「找出你個人的能力範圍,並且待在裡面。至於這個範圍有多大,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要清楚掌握範圍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A44. 行動偏誤(Action Bias):人總是抑制不住「就算知道做了沒用但還是要做」的衝動。例如:足球守門員面對 PK 戰選擇不動或是盲撲,員警面對衝突時的觀察時間及介入時機,醫生面對不明疾病決定觀察或干預

A45. 不作為偏誤(Omission Bias):此偏誤是否為系統性偏誤尚有爭議,它比較像道德問題。『作為與不作為都能導致損害發生的場合,便會出現不作為偏誤。』做了會有犧牲,不做也會有犧牲,那乾脆不做。

A50. 新手的運氣(Beginner's Luck):這篇只是在說當你成功的時候,還是要證偽自己的論證,不要傻傻地撩下去。

--

--分類:自我檢驗-數學

A18. 均值回歸(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這篇在告訴你,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均值回歸的自然現象。不過人們就是愛找因果關係、迷信、建立萬用規則。

A24. 奇蹟(Wonder) :不認識機率的人就會相信奇蹟。

A26. 輕忽機率(Neglect of Probability):人天生就對機率沒概念。例如:對樂透的高額獎金很有感,但卻對中樂透的機率到底是多少、多容易、多困難,沒有任何直觀的感覺。

A27.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也是機率問題。因為對機率沒有直觀的感覺,導致我們非常傾向零風險,不惜任何代價確定零風險。

A29. 忽視基本比率(Base-Rate Neglect):又見機率問題。一些可愛的小故事就能摧毀你對統計事實的解讀。

A30. 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依然是機率問題。在賭場這類單純的獨立事件情境,事件發生的機率是不會受已發生的事件影響的。

A35. 指數增長Exponential Growth):總是數學問題。人們對線性增加的東西有感覺,但是對成長率這類的概念卻沒有任何直觀的感覺。

A32. 歸納法(Induction):欲知詳情,請閱讀《黑天鵝效應》。若不想知詳情,簡單說就是,你的觀察與成功經驗並不表示你的結論和方法是對的,也不代表它是永遠都能撐過去的準則。

A40. 替代路徑(Alternate Path):談風險,也就是那些慘事的發生機率

A48. 自我選擇偏誤(Self-Selection Bias):在採樣時要慎選母體啊。不然你會老是覺得自己常常排到最漫長的隊伍,停到最多個紅綠燈,衰事永遠有我。

--

--分類:自我檢驗-環境的影響

A04. 社會認同(Social Proof): 你就是想從眾,覺得大家都做的事就是對的事。例如:流行服飾,喜劇的罐頭笑聲,銷量最多的產品就是最好的。有人開始逃,我也要跟著逃啊!
歷史上的例子有,納粹時期,Paul Joseph Goebbels 發表的演說,《Do You Want Total Wars?》。

A25. 團體迷思(Groupthink):另一種型態的 A04. 。強烈建議點擊連結去看中文維基百科的詳細說明。

A34. 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大家一起做一件事時,就會偷懶。『責任分散』,『風險轉移』。

--

--分類:自我檢驗-你喜歡故事和模式

A01. 存活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你看不到失敗者,所以弄錯了事件真正的機率。在成功者裡找共同特質,認定為其成功的原因,殊不知失敗者也都有這些特質。

A12. 「好轉前會先惡化」:就是「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樣的廢話。明明就要死了還要亂下「之後就會變好」的承諾。

A13. 故事偏誤(Story Bias):不要再為歷史事件編織發生的原因了。
『我們宣稱理解的事物,在發生的當時其實根本沒人理解;更準確地說,是根本「沒有人可以理解」。

A14. 後見之明Hindsight Bias):與 A13. 交叉運用就是超厲害的陰謀論。作者建議的破解此偏誤的方法就是寫下自己的預測,累積出長期記錄後,回顧時就會發現自己蠢透了。但我不認為人們願意做這種麻煩事,如果他們這麼勤勞的話,早就不會相信那些鬼話了,所以這偏誤永遠糾纏著人們
『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所有已經發生的事,似乎都緊密地遵循著某種看似合理的必然性。』

A41. 預測的錯覺(Forecast Illusion):你根本不知道任何事情啊,白痴。
只有兩種人會去預言未來:一種是一無所知的人,另一種則是不曉得自己其實一無所知的人。

A20. 結果偏誤(Outcome Bias):同 A13. 與 A14. 。不要用結果去檢討決策品質。莫以成敗論英雄。

A37.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們總是認為結果是因為某人做了某事造成的。

A42. 聯結謬誤(Conjunction Fallacy:對對對,你的說法和故事都很合理,你最有邏輯,你是對的,起碼不會錯很多。

A49. 聯想偏誤(Association Bias):過去的經驗會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聯結,開始迷信、不悅、恐懼。
Mark Twain:“We should be careful to get out of an experience only the wisdom that is in it and stop there lest we be like the cat that sits down on a hot stove lid. She will never sit down on a hot stove lid again and that is well but also she will never sit down on a cold one anymore.”

--

--分類:操作手段

A02. 泳將身材錯覺:女明星是天生就正才能代言保養品,並非因為用了保養品而變正。哈佛大學是頂尖名校,一直吸收到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但我們不知道哈佛是因為 師資/設備頂尖或是因為學生頂尖而成為好學校。因果關係是很難搞清楚的事,不要一心想著「拿到名校 MBA 必定會飛黃騰達」這些奇怪的小撇步。

A06. 互惠(Reciprocity):我們很難抵抗別人略施小惠的虧欠感,例如:送你小禮物再請你捐款。
書單:《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透視影響力-人類史上最詭譎、強大的武器總析解

A10. 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我們會因為打折後較原價便宜很多就買了東西,卻沒思考東西是否值得打折後的價格。

A16. 控制的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 寬慰按鈕(Placebo Button)。

A17. 激勵過敏傾向(Incentive Super-response Tendency):激勵有用,但造成的結果並不一定對你期待的結果有益。

A19. 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唯一可行的路徑只有兩條:「私有化」或「管理」。

A21. 選擇的弔詭(Paradox of Choice):選項、條件太多,會讓你茫然、下錯決定、難以滿足。破解法:請接受「夠好」就好。

A22. 討喜偏誤(Liking Bias):行銷手段。讓別人對你有好感:透過學對方的動作、讓他覺得我們對他有好感、讓他覺得和我們很相似、在同一陣線;如此一來別人就會願意消費和提供援助。

A39. 月暈效應(Halo Effect):教育程度、政治立場、外貌會影響你看待的觀點。
『當出身背景、性別或種族等特徵變成了蓋過其他個人特質的主宰元素時,……不由自主地在心裡形塑某種刻板印象。就算你沒有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的傾向,也會不幸淪為月暈效應的受害者。』

A43. 框架(Framing):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只能透過框架來吸收/陳述資訊,這是立場的選擇。
『同樣一件事,我們會因陳述方式有所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A23.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我的是最讚的!此症狀甚至在還未擁有的情況下就會發作,造成例如拍賣品競標時出價過高的悲劇。

A36. 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拍賣造成的悲劇。

A33. 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A05. 和 A23. 與 A33. 告訴我們,我們天生就很討厭損失。等量的損失與獲得,我們感受到的痛苦總是高於喜悅。

A47. 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的強度與延續時間,都沒有我們想像的大,一般來說三個月就會恢復原本的感受水準。
『我們不斷地工作,追求升遷,希望能夠藉此享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可是,儘管如此,我們依然不會感到更幸福。』

A28. 稀少性謬誤(Scarcity Fallacy):東西變得稀有你就會想要它。例如:收到邀請函才能加入的網路服務,有潛在買家也想下訂的房子,只剩今天/完售不再進貨的商品,量比較少的食物也能獲得你的喜愛與高評價。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