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閒書筆記5-5 -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Google最實用工作法,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英文書名:Sprint: How to Solve Big 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5 Days.

商管書我最多就給四顆星。

Sprint 的效果看起來滿不錯的,作者群和他們投資的團隊實作了超過一百次,養出這套心法,書中的實作細節都很有道理,很可信;而且他們都是全球頂尖 1% 的人才。
殘酷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是頂尖人才。
書中最棒的概念是,【把想法畫成分鏡圖】以及【大家都給我閉嘴】。

【把想法畫成分鏡圖】,如果從來沒有深究事情的習慣,再怎麼畫都是沒人青睞的平庸想法吧;更悲慘的是,發現平常自以為是想法的東西根本稱不上是想法……。
【大家都給我閉嘴】讓每個人只能安靜地呈現想法,以及安靜地決策,這招也太省時間,而且一句廢話都不用聽(順便檢證自己是不是愛說廢話的傢伙),心情也會超好。

Sprint 嚴苛的條件會榨乾你的能力。
如果認真跑完一次 Sprint,對工作夥伴與自己的認識會加深許多,我覺得這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只花你五天,划算。

總之,書末有一題 FAQ 是問:「沒有經驗的人也能主持 Sprint 嗎?」
作者回答,別擔心,你讀了這本書,就已經比當年的我們強很多了。


官網提供超多細節,只是沒有書裡的深刻小故事而已,http://www.gv.com/sprint/
可以看他提供的每日流程的 checklist,貼心實用,值得你買書。

以下心得筆記是我從 Evernote 複製出來用 pandoc 轉成 html 的,有些格式莫名地跑掉,例如 list item 的 style 原本是數字的都一律變成圓點方點,但我懶得改了,就這樣吧XD

引號「」內以及大部分標頁碼的內容都是書中原句,Note 幾乎都是我的話,也有些是作者的提醒。
這份筆記我刪了不少操作細節,看完應該會一頭霧水,請去買書來看吧~


Jake Knapp
  • Sprint 的創作者
    • 2003,因為小孩出生,開始檢視自己的時間運用
      • p. 11 「我做了一些試算表追蹤自己對工作效率的感受,比較早上運動或午休時段運動、喝咖啡或喝茶是否影響我的工作效率。我花了一個月,試驗五種不同的待辦事項清單。」
      • Note:紀律作息,健康身體,穩定產出
      • Note:書:《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Note:延伸閱讀,書:《異數
    • 2007,進入 Google工作
      • 發揮他控制狂的精神,試圖改善一切:改善產品,改善開發流程
      • 最初採用的方式為「一群人腦力激盪,不斷丟出點子」,但是點子的品質不好
    • 2009
      • 參與實作 Gmail 的 Priority Inbox:只花了三個人和一個月,就完成原型
      • 參與實作 Google Hangout:只花了三個人和幾天,就完成原型;幾個月後推出正式版
      • Note:此兩次經驗讓作者 Jake Knapp 發現自己的效率奇佳,為什麼?
        • p. 14 「在這兩個專案中,我有時間獨立地構思概念,不像那些喧喧嚷嚷的群體腦力激盪。不過,我並沒有太多時間。緊迫的期限迫使我集中精神。我沒有餘裕去想太多細節,或是像平日那樣被次要的工作纏住」
        • p. 15 「另一個關鍵要素是人。工程師、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全都在一個房間裡,各自努力解決自身領域的問題,並且隨時回答其他人的問題。」
        • p. 15 「專注於個人工作、有時間做產品原型,以及不可迴避的期限」
      • 於是作者 Jake Knapp 草擬了 SPRINT 的雛形
        • 一天分享討論構想,四天做原型
      • Google 讓作者 Jake Knapp 開始這套方法來執行專案
        • Google 很支持這樣的試驗精神
        • 評價開始在團隊間、部門間口耳相傳
        • 數年後,Google Ventures 執行長 Bill Maris 邀請作者加入
        • Note:作者也有提到「第一次執行 SPRINT 時人數控制失當」、自己「對新創公司和其業務問題一無所知」。凡事不是一蹴可幾的
        • 小故事:Daniel Burka 第一次聽說 SPRINT 時,p. 18 「『當時我覺得那是一堆管理方面的廢話』」。但 Daniel 在嘗試一次後便迷上,並以其創業經驗與對胡說八道的痛恨,幫助改善了 SPRINT 的流程
    • 2012
      • 在 Google Ventures 開始了第一次的 SPRINT
    • 作者在 Google Ventures 的團隊成員介紹 p. 17
      • Braden Kowitz,「引進以故事為中心的設計概念」,「重視整體顧客體驗而非個別元素或技術」
      • John Zeratsky,「『以終為始』的概念,讓每一次的衝刺計畫都能回答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問題」
      • Michael Margolis,「以現實世界的測試來完成每一次的衝刺計畫」,「進行顧客調查--一般可能需要數週的時間來規劃和執行--但他找到了只需一天就能得出明確結果的方法」
Introduction
  • 範例公司:http://www.savioke.com/ 私人企業,為日常生活引進機器人幫手
  • 產品功能:
    • 針對飯店情境(環境相對單純)
    • 客房服務機器人,送牙刷、毛巾、零食
    • 機器人會搭電梯
  • 即將在真實飯店佈置前的疑慮:(飯店的評估指標是顧客滿意度,如果機器人能提高顧客滿意度,飯店才願意買更多機器人)
    • 機器人送東西到房門口,會不會讓顧客害怕?
    • 要賦予機器人怎樣的性格?
    • 如果顧客和機器人一起搭電梯,會造成什麼後果?
    • 機器人與顧客可能會在大廳、走廊、電梯相遇互動,團隊該聚焦哪一部分?
    • 如果機器人看起來太聰明,導致客戶期待與它有高互動,該怎麼辦?
  • 衝刺計畫:
    • 第一天:決定情境聚焦在,送物品給顧客的那一刻
    • 第二天:每個人(設計師、工程總監、業務總監、執行長)各自研擬解決方案
    • 第三天:p. 27 「我們總共有 23 個方案要一決高下。……我們利用投票和結構化決策模式,快速、平靜、不爭論地做出決定。」
    • 第四天:完成原型機
    • 第五天:安排一間飯店客房,邀請顧客接受訪問
    • 成果:
      • p. 31 「在這次衝刺計畫之前,Savioke 很擔心自己對機器人的能力做出過度的承諾。現在他們認識到,賦予機器人可愛的性格,可能正是提升顧客滿意度的秘訣。」
      • p. 31 「觸控螢幕的反應有點遲鈍。某些音效的時間不準。在觸控螢幕上提供遊戲的構想,完全不能吸引客戶。」
    • p. 25 「Savioke 的衝刺計畫得以成功,是拜真正的專家,也就是一直在該公司團隊努力的人所賜。我們不過是提供了一種流程,讓他們完成這件事。」
    • p. 36 「如果你熟悉精實開發(lean development)或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你將發現,衝刺計畫是應用這些理念的實用方法。如果你的團隊運用『敏捷』(agile)程序,你將發現,我們的衝刺計畫和它不同,但兩者是互補的。」
Set the Stage
  • 選一個難題
    • 範例:https://bluebottlecoffee.com/ 藍瓶咖啡
      • 2002 年,James Freeman 開始自己烘豆,到柏克萊和奧克蘭的農夫市集賣咖啡
      • 2005 年,在舊金山朋友的車庫裡建立固定據點
      • 2012 年,已在舊金山、奧克蘭、曼哈頓、布魯克林有許多家咖啡店
      • 2012 年底,募集了 2000 萬美元,想要建立線上商店,銷售新鮮烘焙的咖啡豆
    • 衝刺計畫
      • 第一天:「你在家裡是怎麼泡咖啡的?」
      • 第二天:研擬線上商店的呈現
      • 第三天:從 15 個方案票選出 3 個
        • 1給人置身實體店面的感覺,呈現許多木架
        • 2放上許多文字,咖啡師與顧客的常見問答
        • 3「你在家裡是怎麼泡咖啡的?」,以泡咖啡的方法將咖啡豆分類
      • 第四天:用 Keynote 做了三個假網站原型
      • 第五天:顧客測試
      • 成果:
        • 1被說「俗套」、「不可信」
        • 2顧客竟然都讀完了文字
        • 3運作順暢
    • 衝刺計畫適合哪些難題
      • 攸關重大利益:你可以利用衝刺計畫起步,或是在中途確認方向正確
      • 時間緊迫
      • 陷入僵局
    • p. 48 「做衝刺計畫必須非常專注,會耗費很多精力。不要以爭取小勝利為目標,不要用它來處理不做也沒關係的專案,因為人們不會為此盡最大的努力。」
    • 如果難題真的很大很複雜,那還適合嗎?p. 49
    • 先搞定外觀:你永遠無法預測顧客的反應。而確定適合的外觀後,還能反推回去產品該用什麼系統與技術
  • 組織你的團隊
    • 找一或兩位決策者:p. 52 「決策者是專案中正式負責做決定的人。……決策者對問題有深入的了解,而且往往抱持強烈的意見和有力的標準。」
    • Note:強烈的意見即信念,有力的標準是由經驗與長期的自我訓練而來
    • 如何說服決策者 p. 54
      • 可以快速取得進展
      • 這是一次性的試驗
      • 解釋衝刺計畫的取捨:可能會錯過一些會議和工作,仔細說明
      • 關鍵在於專注:誠實地說你想專注完成一件事
    • 如果決策者只能空出一些時間,讓他參與關鍵時刻
    • 如果決策者只能空出一些時間無法全程參與,請他明確地將決策權指派給一或兩個人
    • 如果決策者連客串參與的意願都沒有
      • 這是重大警訊
      • 例外情形:有時候團隊想要逆管理層的想法而行。要注意的是,決策者沒參與的話,他有很大的機率否定結果
    • 團隊不要超過 7 人:保持成員專業的多樣性 p. 56
      • 如果你的團隊超過七個人,就把多出來的人安排在週一下午,作為客串演出的專家,每個專家分享 15-20 分鐘意見就夠了
    • 納入麻煩製造者:持強烈相反意見的聰明人 p. 59
    • 決定一位促進者(Facilitator):就是主持人 p. 61
      • 管理時間,管理對話,管理過程。引導會議,並在必要時停止大家發言、確保前進
      • 決策者兼任促進者不是好主意。通常選個「外人」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 時間與空間 p. 64
    • 早上 10 點開工,下午 5 點收工,一小時的午餐時間。第五天的測試日則提早一小時開工
    • 一天可安排三次休息時間,11:30 短休,13:00 午休吃飯(避開尖峰時段),15:30 短休。也可以每 60 或 90 分鐘休一次
    • 這時間是各種嘗試後的最佳結果:GV 試過六週、一個月、10 天的週期,但成果沒有比較好,而且會多了拖延症和干擾的問題
    • Note:工作中干擾影響效率的研究 http://hfs.sagepub.com/content/56/7/1262 http://lifehacker.com/how-long-it-takes-to-get-back-on-track-after-a-distract-1720708353
    • 不准用筆電、手機:盯著螢幕,容易錯過會議室中的重要動態 p. 67
      • 準備至少兩塊大白板:發揮人類的空間記憶 p. 69
        • p. 70 「設計公司 IDEO 執行長提姆‧布朗(Tim Brown)在他的著作《設計思考改造世界》(Change By Design)中寫道: 『這些專案資料同時呈現出來,有助於我們辨識型態;而且相對於這些資料隱藏在檔案夾、筆記本或簡報電子檔中的情況,它們同時呈現出來對創造性綜合(creative synthesis)』的鼓勵作用大得多。」
        • 替代方案
          • 可移動的白板
          • 白板漆:最好每面牆都漆,不然遲早有人會在沒漆的牆上寫下去...
      • 其它基本用品
        • 便利貼(標準 3 吋乘 5 吋,黃色,15 疊),黑色白板筆(粗頭,強迫大家寫簡潔易讀的東西),綠色和紅色白板筆(各 10 支,週五用),黑色氈尖筆(就是某種彩色筆,中等筆頭,10 支,週二畫圖用),一般列印用紙(100 張,信紙或 A4 大小皆可),膠帶一捲,小圓點貼紙(1/4吋,熱點圖表決用,顏色一致,200 個小圓點),大圓點貼紙(3/4吋,HMW、稻草民調和超級票用,顏色一致,100 個大圓點),健康的食物
        • Time Timer 計時器 http://www.timetimer.com/
          • p. 76 「雖然多數人不會承認,但人們其實喜歡緊湊的時間安排,這可以增強人們對衝刺計畫流程和你擔任促進者的信心」
    星期一
    • 以終為始 Start at the End(10:15 左右)
      • 釐清基本狀況:長期目標,以及必須回答的難題
      • 問問題啟動討論 p. 83
        • 「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六個月、一年、甚至是五年之後,我們希望自己走到哪裡?」
      • 刺激思考 p. 85
        • 如果我們做時光機飛到未來,發現我們的專案失敗了,失敗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 討論可能長達 30 分鐘,也可能 30 秒就結束;可能意見紛歧,或是難以擬出明確的目標。總之,不要沮喪,慢慢地討論出答案
      • 不要害怕目標設定的太遠大,確定長期目標後,把它寫在白板的頂部,像燈塔一樣
      • 接著,悲觀思考,專案失敗了,是哪裡出錯了?一一檢視目標背後的條件假設,並轉化成問題
        • 範例:藍瓶咖啡
        • 目標:接觸新客戶
        • 接觸新客戶需要什麼條件? → 它們必須信任我們的專業知識。 → 顧客會信任我們的專業知識嗎?
    • 示意圖 Map(11:30 左右)p. 98

      • p. 94
      • 以顧客為中心的故事
      • 示意圖要夠簡單,約 5 - 15 個步驟
      • 第一版約可在 30 至 60 分鐘內完成
    • 請教專家(14:00)
      • 為什麼要請教各方面的專家,因為沒有人是無所不知的
      • 專家可以分成幾個領域 p. 104
        • 策略
          • 「我們有什麼獨特的優勢或機會?」
          • 「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 顧客的意見
          • 找那些對顧客最了解的人,可以從顧客立場解釋事情的人,這些人可能來自銷售部門、顧客支援部門和研究部門
          • 這類專家的意見可能是最關鍵的
        • 事務運作的方式
          • 工程師、設計師、行銷人員
        • 之前的努力
          • 通常已經有人有解決問題的構想,有過失敗的試驗,或是半成品
          • 可以藉由充實、修改這些不完整的想法,得到不錯的結果
      • 操作細節 p. 106
        • 介紹衝刺計畫
        • 花兩分鐘介紹白板上的長期目標、衝刺計畫問題和示意圖
        • 打開話題
        • 像記者一樣問專家問題,請專家指出示意圖上不完整的地方
        • 更新白板上的內容
          • 不必因為白板上的內容被修改而感到羞愧
    • 我們可以如何 How Might We(14:00)
      • 將想法用粗頭的白板筆寫在標準大小的便利貼上
      • 會產出 30 至 100 則 HMW
      • 大家將 HMW 貼在白板上,花十分鐘分類,並為每個分類命名(16:00)
      • 利用圓點貼紙投票
        • 每個人重溫長期目標和衝刺計畫問題
        • 每個人安靜選出最有用的 HMW
        • 決策者四張票,成員兩張票,可以投給自己,也可以兩票都投同一張
      • 將票數最多的幾張 HMW 移到示意圖上適合的位置
    • 選定目標(16:30):p. 121 「誰是最重要的顧客?在該顧客的體驗中,關鍵時刻是什麼?」
      • 決策者必須選出目標客戶和目標時刻
    • 範例:https://www.flatiron.com/ 腫瘤大數據公司
      • 長期目標:更多病人參與臨床試驗
      • 衝刺計畫問題
        • 我們可以夠快地安排病人接受適當的臨床試驗嗎?
        • 診所會改變它們的工作流程嗎?
      • 示意圖
        • Note:每個簡單的步驟背後,都有很複雜的細節問題
      • 以上三步驟的具體內容 p. 91 & p. 111
        • 在美國,只有 4% 的癌症病人參與臨床試驗,所以另外 96% 病人的資料無法拿來認識癌症與改善療法
        • Flatrion Health 想要做一套軟體,幫助診所安排病人接受合適的臨床試驗
        • 常見癌症患者,可能適合參與「檢視標準療法效力」的試驗
        • 罕見癌症患者,可能適合參與「非常專門的新療法」
        • 情況獨特的病人超多,療法也很多,沒有人能追蹤掌握
        • 被診斷出癌症後,不能等醫生慢慢考慮每一種臨床試驗,你必須馬上接受治療
        • 每一間診所都有根深蒂固的程序,除非提供遠遠優於現狀的作法,否則沒人想改變
        • 需要知道病人接受過什麼治療、血球計數,以及癌細胞的 DNA 突變等許多資訊
        • 一種療法可能只有少數病人適合,這些病人散落全國,很難找
        • 醫師照理說要建議病人參加適當的臨床試驗,但很多醫生連自己的診所能提供哪些試驗都不知道
        • 整個申請流程,會遇到許多員工過勞、資料不全以及溝通不良的問題
      • HMW:將專家提供的困難問題轉化成 HMW
        • 篩選病人所需要的資料不容易在它們的病例中找到→我們可以如何 組織篩選病人所需要的關鍵資料?
        • 補齊所缺的資料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 我們可以如何 提升與其他科醫師討論的效率?
        • 病人、臨床試驗和相關要求的數量大到難以應付→ 我們可以如何 加快檢視電子病歷的速度?
      • 選定目標:由決策者選出
        • 目標客戶:研究協調員
        • 目標時刻:尋找適合臨床試驗
        • 至少會有一個衝刺計畫的問題與目標有關: 診所會改變它們的工作流程嗎?
    • 促進者筆記 p. 129
      • 第一天是促進者最忙的一天,需要隨時拿著白板筆「持續記錄」
      • 在過程中的適當時刻問:這樣寫對嗎?我應該如何記錄?我們先記錄下這個想法,然後討論下一個問題?
      • 持續記錄。白板是團隊共用的大腦
      • 促進者必須經常明知故問
      • 照顧成員的體力,注意不要讓大家午餐吃太飽
    星期二
    • 重新組合既有事物,加以改良,但不要盲目抄襲
      • 尋找組織內部或是其他領域的解決方案
      • 成員輪流用 3 分鐘的時間,介紹他們找到的材料(Lightning Demos)(10:00)(材料可以當場列,也可以當作週一晚上的功課)
      • 範例:Flatiron Health 看了這些產品
        • 材料
          • 安排臨床試驗的網站
          • 分析 DNA 的軟體
          • 過濾電子郵件的工具
          • 整理待辦事項的應用程式
          • 整理專案和期限的管理軟體
          • 航空公司讓旅客設定資訊通知的方法
        • 閃電秀時,促進者要持續記錄,把成員展示的概念記下來
          • p. 143
      • 分完工,就可以在下午開始畫草圖了(12:30)
        • 看專案的需求,有可能不用分工
        • 大家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作
    • 畫出草圖 Work Alone Together(14:00)
      • p. 148 「每個人都能寫字和畫框框,以同樣的清晰度表達自己的構想。如果你不會畫圖(又或者你以為自己不會畫圖),別驚慌。很多人也擔心自己不能拿筆在紙上畫圖,但其實所有人--絕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畫出很好的方案示意圖。
      • 畫圖的重要性,p. 151 「抽象的構想缺乏具體的細節,人們很容易低估或高估了它們的價值。」
      • 四步驟畫圖法:不要把畫圖想成單一整體任務,把它拆成許多小行動吧
        • 20 分鐘蒐集消化資料
        • 20 分鐘想出粗略的方案
        • 8 分鐘擬出八個方案變體
          • 可以當作一種寫作練習
        • 30 分鐘擬定一個具體方案
          • 一般以三張便利貼來呈現顧客和產品互動的分鏡腳本
          • 畫草圖的原則
            • 不言自明
            • 匿名發表
            • 不要怕畫得醜
            • 文字總是很重要。讓你的草圖填有理想、真實的文字,不要亂畫波浪線替代
            • 為你的草圖取一個吸引人的名字
      • p. 167「第一批的方案草圖往往是最好的,累積了 10 至 12 份草圖後,新提交的草圖可以產生的貢獻通常愈來愈少。」
        • 大家都畫完草圖後,都不要看別人的圖,等到明天(星期三)才看。
    • 促進者筆記:指定一個訪談者負責此工作 p.168
      • 找人參加週五的測試,最好是促進者以外的人負責,以免促進者太忙
      • 作者提供的是美國方式:在 Craigslist 放廣告
      • 用通用型問卷來篩選測試人選,並提供 100 美元的小額報酬
    星期三
    • p. 178 「周三早上的目標,是決定替哪些方案做原型。我們這種做決定的原則,是『不自然但高效率的』。衝刺計劃團隊的討論不是迂迴曲折的,而是會遵從一種腳本。這種設計在人際互動上是彆扭的,但合乎邏輯。」
    • Note:星期三是需要作非常多決策的一天,要確保每個人的能量足夠!
      • 促進者筆記:p. 327 「遇到困難的決定時,請決策者做決定。小問題可以留到周四再處理。不要探討新的抽象構想。」
    • 黏貼決策(10:00)
      • 美術館:把方案草圖貼起來,p. 183 「圖與圖之間的距離,應該足以讓團隊成員可以從容地瀏覽草圖,不會擠在一起。」
      • 熱點圖(圓點貼紙是無限使用的)p. 185
        • 不說話
        • 好好看一份方案草圖
        • 在你喜歡的部分旁邊貼上圓點貼紙
        • 方案中你覺得極有意思的點子,在旁邊貼上二或三張圓點貼紙
        • 如果你對方案有疑慮或疑問,寫在便利貼上,貼在草圖下方
        • 轉移到下一份草圖,重覆以上步驟
      • 快速評論:促進者會很忙,所以需要另一個抄寫員,p. 188
        • 衝刺計畫團隊成員聚集在一份方案草圖前面
        • 設定計時器,開始 3 分鐘的倒數計時
        • 促進者敘述方案
        • 促進者喊出圖出的構想,也就是方案中獲得相當多圓點貼紙的部分。
        • 促進者漏掉的突出構想,由其他團隊成員喊出來
        • 抄寫員把突出的構想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方案草圖上方。替每個構想取一個簡單的名字,例如「動畫影片」或「一步式登記」
        • 檢視疑慮和問題
        • 方案作者請保持沉默,直到獲邀發言
        • 由方案作者說明團隊成員沒有注意到的地方,並回答問題
        • 轉移到下一份方案草圖,重複以上步驟
      • 稻草民調:沒有約束力,評估一下風向而已,p. 191
        • 發給每個人一票
        • 提醒所有人,最好選擇有巨大潛力的大膽構想
        • 開始 10 分鐘的倒數計時
        • 每個人私下寫下自己的選擇
        • 所有人都已經準備好的時候,把代表選票的大圓點貼到方案草圖上
        • 每個人解釋自己的選擇(每個人 1 分鐘)
        • p. 193,做誠實的決定,「有些人參與群體活動時,會關注能否達成共識,希望做出所有人都支持的決定。」
      • 超級票:決策者的決策
        • 每一名決策者有三張特別票,選到的方案和構想就是要作成原型的
        • p. 197 「沒有得到任何超級票的方案並非贏家,但也不是輸家。它們是供日後參考的方案。週三下午規劃方案原型時,你們可以考慮納入這些方案的構想,又或者在下次衝刺計畫時使用它們。」
    • 比拼或綜合 Rumble or all-in-one(11:30)
      • 如果原型方案超過一個,就要選擇,是做多個原型來比拼(rumble),或是綜合多個做成一個原型
      • 如果做 Rumble 的話,就幫每個方案取個假品牌名字
      • 每個人寫下自己的想法,貼在白板上當作投票,最後由決策者做決策
      • 操作技巧:Note-and-Vote,p. 204
        • 發給每個團隊成員一張紙或一支筆
        • 每個人花 3 分鐘,靜靜地寫下自己的構想
        • 每個人花 2 分鐘編輯,選出自己最滿意的 2-3 個構想
        • 把各人的最佳構想寫在白板上。總共大概會有 15-20 個構想
        • 每個人花 2 分鐘,靜靜地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構想
        • 各人逐一喊出自己最喜歡的構想。白板上的構想每得一「票」,就在旁邊畫一個圓點
        • 決策者做決定
    • 分鏡腳本 Storyboard(14:00)
      • 可以找一個促進者以外的人來畫圖,讓促進者休息一下
      • 先畫 10-15 個框格
      • 為第一格選擇一個開場情境
        • 網路搜尋
        • 雜誌
        • 商品貨架上
        • 應用程式商店
        • 媒體報導
        • 臉書等社群平台
        • 醫師的文件夾、客戶踏進商店的那一刻
      • 盡可能運用選出的方案的便利貼,合用就直接轉貼到白板
      • p. 214 「如果遇到故事的「缺口」(獲選方案未闡明的某一步),除非這對測試方案非常重要,否則不要填補它。」
        • Note:在週五測試時,其實顧客很容易忽略這些缺口
      • 請遵循以下原則來擬定分鏡腳本 p. 215
        • 利用既有材料:避免創造新構想
        • 不要集體撰文:集體撰文很容易產生乏味、空洞的廢話,而且還會浪費很多時間
        • 讓決策者決定
        • 選擇一些可能有重大意義的大膽方案
        • 把故事控制在 15 分鐘以內:經驗法則:分鏡腳本中的每一格,約等於測試中的 1 分鐘
          • p. 217
    星期四
    • Note:作者先用好萊塢攝影棚的例子講解「模擬的概念」
    • Note:Fake it 'til you make it
    • Note:心理考量,p. 227 「你花在某件東西(無論它是原型或是真實的產品)上的時間越久,你對它的依戀之情往往越強,而你認真看待負面測試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低。如果只花一天時間,你將能接受意見回饋。如果已經投入了三個月,你很可能已經決心撐到底。」
    • 原型心態(prototype mindset)p. 229
      • 無論是什麼方案,都可以做原型
      • 原型是可以捨棄的
      • 做到剛好能滿足測試需求即可
    • 範例一:Fitstar https://fitstar.com/ p. 232
      • 問題:我們可以如何說明一種新的健身應用程式?
      • 形式:模擬的 App Store 與 iPad應用程式
      • 工具
        • Keynote:模擬出 App Stroe 和 應用程式
        • 真人演出:原本的運動原正在比賽,就讓 CEO 自己拍影片
        • iPhone:當攝影機用
        • iPad:當作模擬行徑的操作平台
    • 範例二:Slack p. 237
      • 問題:要向非科技業的用戶說明 Slack 這個軟體,最好的方法是什麼?
      • 形式:兩個互相競爭的網站,包括一些有互動功能的軟體
      • 工具
        • Keynote:模擬出一個一步一步解說的網站
        • 真人和真實的 Slack 軟體:模擬客戶和機器人一問一答
    • 範例三:Foundation Medicine https://www.foundationmedicine.com/ p. 239
      • 問題:腫瘤科醫師做治療決定時,需要哪些必要的資料?
      • 形式:紙本醫學報告,只有第一頁有實質內容
      • 工具
        • Keynote、逼真的數據、印表機:印出模擬的紙本報告
    • 範例四:Savioke p. 242
      • 問題:飯店房客對有個性的機器人會有什麼反應?
      • 形式:真實的機器人加 iPad 觸控螢幕
      • 「Savioke 的原型製作任務,是我們遇過最複雜的情況之一。……團隊遇到異常困難的原型製作任務時,往往也具備解決難題所需要的非凡技能和工具。」
      • 工具
        • Keynote & iPad:模擬機器人螢幕的互動程式
        • PS手把:遙控機器人跳舞
        • 人:機器人到達門口時打電話通知房客,假裝是機器人自動撥號的
    • 範例五:One Medical Group http://www.onemedical.com/ p. 244
      • 問題:主要替專業人看診的診所,可以轉型為適合有孩子的家庭嗎?
      • 形式:一家診所,只做一晚的測試
      • 工具:直接將既有的診所佈置成家醫診所
      • 測試時發現了許多問題
        • 醫院的門檻,輪椅可以順暢通過,但嬰兒車無法
        • 家庭的隨身物品很多,玩具、備用衣物等等,人數也很多,讓原本為單獨求診的設計的空間變得超擁擠
        • 前台人員也要夠親切,才能讓小孩安心
        • 檢查室的桌子有很多抽屜,小孩們幾乎打開了每一個抽屜,造成與家長的溝通混亂
    • 做原型的四個步驟
      • 選對工具:你平常用的工具當然很好,但它們太慢了,p. 252
        • 原型在螢幕上:Keynote、Powerpoint,或是做網站的工具
        • 原型是紙本:Keynote、Powerpoint、Microsoft Word
        • 原型是服務:請寫腳本,並安排衝刺團隊成員當演員
        • 原型是空間:以既有空間改裝
        • 原型是物件:以既有物件改裝
      • 分工解決 p. 253
        • 製作者(Maker)
        • 整合者(Stitcher)
          • 優秀的整合者很重視細節
        • 寫作者(Writer)
          • 寫出真實的文字
        • 資料蒐集者(Asset Collector)
          • 加快製作者的工作速度
        • 採訪者(Interviewer)
          • 利用今天的原型,在明天週五做顧客訪問
          • 所以應該在今天寫好訪問腳本
          • 採訪者最好不要參與製作原型,以免在訪問時露出過多情緒
      • 整合:確保原型沒有任何內容矛盾,整合者如果覺得工作太重,要果斷請其他成員幫忙
      • 試運轉:請大家都停下工作,來看整合者排演,而明天負責訪問的訪問者要熟悉運轉流程
    星期五
    • 1995 年發表的研究,p. 265 「尼爾森因此分析他自己做過的 83 次產品研究。他把 5 個、10 個、20 個訪問之後發現多少個問題畫成圖。結果相當穩定,而且出人意表:訪問 5 個人之後,已經可以觀察到 85% 的問題。 」
      • p. 267 「5 也是個方便操作的數字。你們可以在一天裡安排 5 個一小時的訪問,每次訪問之間有時間休息,最後還有時間總結討論。」
    • 背景環境設置需要滿細心的(https://library.gv.com/the-gv-research-sprint-interview-participants-and-summarize-findings-day-4-3d34792baa3f
      • 弄出一個舒適乾淨的空間
        • 東西都擦乾淨,電腦也清乾淨,準備水食物面紙等等
        • 確認視訊等硬體設備是OK的,拍人的,拍原型的,拍原型操作流程等等
        • 讓受訪者簽保密文件
        • 也會告知受訪者有另一房間的人在觀看
    • 五幕式結構化訪談
      • 友善的歡迎
        • p. 274 「這次訪問是很輕鬆的。我會問很多問題,但我不是要考驗你,而是要測試這個產品。如果你被弄糊塗了,又或者被困住了,那不是你的錯。這其實有助於我們找到必須糾正的問題。」
      • 背景問題:自然地聊天,順便了解顧客相關的生活習慣
      • 介紹原型 p. 277
        • 「你提供的意見,無所謂對錯。因為這原型不是我設計的,你批評它不會讓我覺得受傷,你稱讚它也不會讓我很開心。事實上,坦率、真誠的回饋對我們最有幫助。」
      • 提示與操作 p. 279
        • 「假設你在應用程式商店看到 FitStar,你如何決定是否要試用?」
        • 「這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 「你接下來將做什麼?為什麼?」
      • 快速的總結討論 p. 280
        • 「比起你在使用的東西,你覺得這產品如何?」
        • 「你會怎麼向朋友描述這產品?」
        • 「如果你可以許三個願望改善這產品,你的願望是什麼?」
        • p. 281 「鼓勵顧客講話,同時保持中立(講「嗯」、「啊」之類的,而不是「非常好!」、 「做得好!」)」
    • 訪談技巧 p. 284
      • 做個好主人
      • 問開放式問題:
        • 問 5W1H
      • 問不完整的問題:附和技巧
      • 好奇心:採訪者該有的心態
    • 團隊成員在另一間房間同步觀察
      • 所有團隊成員一起觀看,共同學習
      • 尊重受訪者,不要高聲講話,專心各自做筆記
      • 尋找形態
        • p. 298 「花五分鐘時間,靜靜地瀏覽這些筆記。發給每個人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以便他們記下自己看到的形態。尋找出現在至少 3 位顧客身上的形態。如果只有 2 位顧客有相同的反應,但反應特別強烈,也把它記下來。」
      • 總結
        • p. 299 「檢視你們的長期目標和週一擬定的衝刺計畫問題。……你們通常不難想出下一步怎麼做。」
      結論(心靈雞湯)
      • 每一次的衝刺計畫都是贏家
      • p. 302 「時常傾聽顧客的想法,可以提醒你努力工作是為了什麼。」
      • p. 309
        • 與其急著研擬解決方案,不如→
        • 與其高聲討論,不如→
        • 與其抽象地討論和無止境地開會,不如→
        • 與其把所有細節都做對了才測試原型,不如→
        • 與其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在猜測中希望自己做對了,不如→

      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閒書筆記5-4 - YO,這位BROTHER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YO,這位BROTHER★★

      我有參加神父第二本書,也就是這本書的新書發表會;我在有獎搶答時聽到「神父其實長得很像誰?」馬上舉手回答「金城武」而得到一件神父自己做的 T-Shirt(就這件:https://www.pinkoi.com/product/1gKmXdOL)。

      神父的第一本書是他自己去影印店印的,A4 大小,媽的超大一本。我購買的衝動來自於一篇主題是特教學生的文章,很感人。書不在手邊,我一時找不到那篇文,不過下面這篇文可以稍微看出神父的專長:
      Re: [問卦] 清大跟竹教大合併

      順帶一提,第一本書在賣的時候,我搜尋購買連結時很難找到,因為神父都用全形英文字母,搜尋引擎根本找不到,例如上面那個 pinkoi 商品連結就超難找到的。


      全書分五個章節,但章節的分類其實沒差,因為神父不是先有一本書的架構才開始寫文章的,你讀這書的過程不會感到有什麼起承轉合前後相扣,每篇文章都是獨立的;這本書不是精準的理念包裝,而是一個平凡人想說點話:
      p. 316 『市面上,每一本書的作者,都有完成些什麼偉大的事,才能寫上一本,魯蛇的隻言片語,是不重要的,是不會有太多人,去理會的,但神父必須要說,唯有這樣的「魯蛇之心」,正是這世界所缺少的。』

      本書開頭的兩篇講食品安全,講胖達人與頂新黑心油,也不過 2013、 2014 年的事而已。但我讀到神父當時寫的內容時,才發現原來這麼多「可惡」的細節我都沒印象了。
      p. 18 『例如我們想吃天然的麵包,於是純天然又他媽的貴的麵包,就出現在你面前,其實我們很天,也吃不出個所以然,就想,噢,他說天然就天然的吧,應該沒問題吧,小s都說讚了,當他跟我們說,他的香精也是超天然的時候,我們才發現不對勁。』

      p. 38 『2013年頂新摻了銅葉綠素,讓你的臉,喔不,是油看起來綠綠der,緊接著,2014年9月,頂新又利用餿水油完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肉醬和肉酥,那美味就如同子路的身軀,令孔子聞之都不禁潸然淚下。』

      我在讀上面兩篇時,心想,當初這些資訊肯定在 facebook 上一堆轉貼,我肯定也讀了,但沒想到我竟然都忘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黑心」、「產品連續出問題」的印象;那如果有人把這些事都忘了呢,而頂新又開始宣傳林鳳營鮮乳沒有毒(啊本來就沒有毒...)的話,肯定可以削弱它當初的黑心形象吧。

      神父寫台灣歷史的文章都很好,不會離題太遠,例如:翡翠水庫與烏來杜鵑台灣的概念與台灣藍鵲荷蘭人與濱田彌兵衛事件。我附上的這三條維基百科連結是激不起人興趣的無聊資料,神父則認真地將歷史的溫度與血淚重現。

      『歷史就是借鏡,鏡子有多大,多近,多遠,都不會改變現在的自己,鏡子的功能就是替自己上妝,修整成更美的模樣,或擠痘痘。
      而不是替鏡子上妝,或想辦法鑽入鏡子,成為鏡子裡的人。』
      (全文連結:為什麼台灣學生要學中國歷史

      神父還滿左的,左到永遠站在破掉的臭雞蛋這邊。

      沒用的東西為什麼要留著?當然是開發環境賺錢比較好啊。
      沒幾個人推的沒人氣文章為什麼要出書?這不是存心要賠錢嗎。
      我讀部落格上的這些書又不會賺更多錢,浪費時間幹嘛。
      神父在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給了明確的答案,來自他對教育與人性的專業,值得你買來一讀。
      p. 288 『自我設限,來自於災難性的思考;非黑即白的極端,造就了過度概念化,如果每個人的命令都是強制性的,都必須無可挽回,都只是等待被眾人所指的那一瞬間,被指到了,就爆炸了而已。』

      神父寫台灣時事,例如圓仔、連勝文參選台北市長、青年低薪,因為他用來酸的材料大家都很熟悉,讀起來就滿有趣。
      但遇到國外議題或太大的題目,例如物價上漲、漢娜鄂蘭烏克蘭抗爭,神父一貫的鬆散敘事配上大量讀者不熟悉的名詞概念,就需要費點心思才能跟上了。尤其社會學和哲學概念,如果沒有背景知識的話,你不太容易從神父的跳躍敘事(與用得不太好的標點符號)抓到他闡述的重點。所以我建議,一看到不懂的名詞,馬上停下來 google,有點瞭解後再繼續讀。

      神父寫作的材料來源滿豐富的,但在這書中的引用備註似乎有點草率啊,有點可惜。而神父雖然讀不少書,但有些小細節還是有失誤,例如在舉例的時候寫了 p. 60『瘋子必須看精神科』這樣的句子,不經意地加深了思覺失調症的污名。

      此書收錄的文章,大部分是正經敘事忽然配上變態小故事的格式。我覺得變態小故事的樂趣在於,常常都冗長到讓我覺得「這沒結構的故事到底還有幾頁啊」,而每篇文最後的推文通常都會有人說「幹總算看完了」和「媽的這三小??」。

      反敘事的手法是神父身為詩人的浪漫。

      一個沒取得被社會讚賞頌揚的成就的路人,花七八個小時甚至長達兩個月寫一篇大部分人都會放棄不看的文章,還有比這更浪漫的嗎。
      p. 208『當一個什麼也不想的奴隸很容易,當一個充滿想像的自由人卻很辛苦。』

      如果你覺得感動,就買吧。
      YO,這位BROTHER

      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閒書筆記5-3 - 被討厭的勇氣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被討厭的勇氣★★★

      剛剛查了一下博客來近幾年的年度暢銷排行,前十名,除了小說,榜上其他的書都可以歸為一類:超讚秘笈。
      • 2012
        • 外貌:完美曲線鄭多蓮
        • 外貌:精瘦美 KIMIKO
        • 人生: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 人生:山下英子的《斷捨離……改變3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 健康:真原醫楊定一
      • 2013
        • 外貌:塑身女皇鄭多蓮
        • 外貌:福辻銳記的《一週腰瘦10公分的神奇骨盤枕……還可提臀豐胸》
        • 人生:肆一的《想念,卻不想見的人》
        • 健康:新見浩司與中川和宏合著的《驚人的「視力回復」眼球操,視力從0.2升級至v1.5!》
      • 2014
        • 人生:Peter Su 的《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
        • 人生:肆一的《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
        • 人生:蔡康永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
        • 健康:楊定一的《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 外貌人生健康:歐陽靖的《歐陽靖寫給女生的跑步書:連我都能跑了,妳一定也可以!》
      • 2015 
        • 外貌:李一休的《一休陪你一起愛瘦身……線條再升級!》
        • 人生: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 人生:Peter Su 的《愛:即使世界不斷讓你失望,也要繼續相信愛》
        • 人生:Peter Su 的《夢想這條路踏上了,跪著也要走完。》
        • 健康:賴宇凡的《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就對了!》

      (侯文詠的書也都在前十大裡,但我認為其秘笈的味道沒那麼強烈,所以不列進清單。)
      (看到這些秘笈,教你健康、教你瘦的知識,幾乎都是錯的、偽科學;而教導人生愛情的,賣給你人生可以輕鬆改變的幻覺,賣給你寬容與理解讓你繼續原諒自己的愚昧。看著這暢銷榜的輪迴,我真心感到難過。)

      2015 最厲害的是著色書,以後見之明來看,會發現著色書和上列秘笈賣的是一樣的內容,一種治療、提升的感覺,會紅是有道理的。但在著色書推出前,就有禪繞畫這個類似的產品了,兩者微妙的差異,有點像杯子蛋糕粉和需要自己打兩顆雞蛋進去才能做成杯子蛋糕的粉。杯子蛋糕粉比較方便,但親自手做的參與度太低,賣得不好;著色書比繞纏畫簡單非常多,幾乎沒有自己設計的成就感,卻賣到飛天。這差別到底在哪裡、操作該怎麼拿捏,我覺得很難參透,當然,要編一個快速的因果關係、唬人的敘事句也很簡單:著色畫比較便宜,薄度也令人感到親近。

      年復一年,大家追求的都一樣,一個慰藉,一個轉變的機會,一個更好更自由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這書名真的滿厲害的,直咬人性,又不像內容農場太過浮誇。
      但讀完之後,覺得作者寫得不算好,照理應該要更洗腦、更有說服力。不排除是為了偽裝成哲學才刻意寫得這麼難讀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賣感覺的書很強調讀者的代入感,例如 Peter Su 和肆一,在描寫議題時,絕對不會清晰到讓讀者察覺「喔,這種事做業務/服務業/公務員的才會遇到」或是「啊,這是年輕人才這樣」,他們一定都把內容控制到「你有工作/你是人」就能接收的程度。

      《被討厭的勇氣》的內容用心度明顯有段差距,作者設定了兩個角色,得道的哲學家與問道的年輕人,此書就是兩個角色一來一往的對話錄,但是年輕人的性格太奇怪了:
      • 前言 p.12 『哈哈,讓我逮到了!太有意思了。老師,我現在就可以推翻您的論點!』 
      • ch.1 p.52 『這是什麼胡說八道的歪理!為什麼要這樣愚弄我?給我好好交代清楚!』
      • ch.2 p.75 『騙人!那只是你們這些學者的詭辯!』
      • ch.3 p.164 『哼哼,老師您除了是個虛無主義者之外,同時也是一個叛亂份子、享樂主義者!這簡直離譜到讓人目瞪口呆,我都忍不住要笑出來了!』
      • ch.4 p.224 『請您別忘了,這並不表示我已經放棄原來要反駁您、讓您屈服的目的!』
      • ch.5 p.244 『所以我就說嘛,您的論點全都是偽善!您的說法不值得信賴!』
      年輕人一下子『您說什麼!?』一下子『這太可笑了!』,讀起來十分疲乏,讀者根本沒辦法代入這個怪人角色,情緒起伏太大,很不自然。而且在沒有任何的鋪陳下,一路大聲嗆聲反對的年輕人,在第五章裡忽然說:『我相信老師的說法』,然後就溫馨地收尾邁向美好的未來了,哲學家是放了鳴人的相信我之術嗎?明明八頁之前年輕人還在完全否定哲學家『根本就是惡質的享樂主義!』。

      除了難以理解角色為何要設定成暴怒性格,我甚至覺得為什麼角色稱呼要用「年輕人」,用「疑惑的人」配上求知的態度應該比較好吧?或是走另一個極端,用「白痴」,還更符合原本作者的暴怒設定。

      而另一個角色哲學家,雖然一直說自己談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學與哲學,也擺了「虛無主義」、「享樂主義」這類的名詞,但,這本書真的絕對不是哲學或心理學的書

      伊比鳩魯的享樂主義,出自《哲學的40堂公開課》  


      皮羅的懷疑論,出自《哲學的40堂公開課》




      如果想認識哲學,可以點這個連結稍微認識一下:閒書筆記2-3 - 哲學的40堂公開課,我有擺與上面一樣的圖稍微介紹《哲學的40堂公開課》。

      書中的哲學家角色說,蘇格拉底的思想也是透過對話形式流傳下來,所以他與年輕人角色的對話會重現當年蘇格拉底或阿德勒的內容。我覺得這只是在吃哲學的豆腐,人家的對話是真正的激盪,這本書的對話只是作者自己一個人分是兩角瞎掰的自言自語啊。

      儘管對話很不流暢,但作者有把重點句加粗體,貼心提醒你,這句話要仔細讀、好好體會喔。這些加粗的金句,應該真的打中很多人。
      1. ch.1 p.57 『大家儘管有種種不滿,但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又安心的。』
      2. ch.2 p.75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3. ch.3 p.168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4. ch.4 p.200 『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5. ch.5 p.270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當下」。』『在談論需不需要規劃人生之前,就已經擺明了是不可能的』 p. 277 『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

      我並不是說這些金句在亂講,事實上它們很有道理,例如 5. 的概念就有點像柯文哲一日雙城計畫的想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z75BLrOtM#t=1m37s,「如果什麼事都要百分之百確定才去做,根本什麼事都不會做」、「驚驚袂得等」。

      可是,這些概念不斷地在每年的暢銷榜以不同的形式重新登場,重演歷史,總給我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說穿了就是個日本人偷渡他的超正向思考術而已,告訴你正面能量克服一切,忽視了人類數百萬、數十萬年來的演化,所累積的生物天性。

      有時候這種超正面的無知會造成很大的危險,例如,以為憂鬱症是可以靠毅力克服的。
      考慮到戰爭這種極端狀況,你從第一世界的宅宅變成第三世界的難民時,《被討厭的勇氣》依舊能夠解決你對生活的不滿嗎。

      《被討厭的勇氣》充滿警句箴言的目錄-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被討厭的勇氣》充滿警句箴言的目錄-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吧


      我不能否認這些的暢銷秘笈或許很實用,但我覺得尋求真理、學習學問更實用。

      秘笈沒有告訴你的是:獲得平靜的心、勇氣、智慧,需要時間努力,以及運氣

      最後獻上作者引用的,經典的〈寧靜禱文〉
      主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納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並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雜記4-9 - 不應該看新聞,因為問題超複雜

      除了打發時間,看新聞讀雜誌就沒有其他的用途了。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新聞和雜誌完全沒有用,而是你只能用打發時間的態度來看待它。

      你的目的若是要培養國際觀、擴大視野這些假能力,讀這些垃圾確實很能騙人。

      雖然我說它們是垃圾,但它們還是有很多資料、數據,例如印度每年被強暴的人數、南韓每年自殺人數的成長率、中國每年被OO的多樣化趨勢等等。新聞和雜誌,偶爾會讓你遇到有興趣的東西,但它們的功用就這樣而已,千萬切記,總是用打發時間的態度看待它們,不要讀進裡面任何一句敘述,必須自己再另外找可靠的專家、可靠的書,提供的可靠資料來讀。

      但困境就在於你根本不知道哪些東西是可靠的,哈哈。
      上面我說了一堆,根本沒提供任何幫助,幾乎等於說廢話XD
      會有這段廢話,是因為伊斯蘭國在法國巴黎發佈恐怖攻擊後,我看了幾篇很硬的文章,心想這些硬資料根本超少人會讀,覺得很無力,只能希望大家:就算沒興趣、沒時間心力讀這些可靠的東西,也不要去亂接收媒體亂灌給我們的垃圾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那些無知的別人不要這麼白痴、去讀我們認可的資料後再來討論。
      就像我希望大家能把我部落格提到的書都讀一讀再來發表高論一樣XD

      當你有了小孩,你自然會在相處時把你的價值觀什麼的傳給小孩。
      當你有了權力,你就會想要怎麼提供最好的教育。

      教育應該這樣那樣,大家都有一番高論。
      但我覺得有一件事很重要,不管怎樣你都要認知到,所謂的教育,其實是洗腦。
      你要知道你即將造成的影響有多巨大、多嚴肅。

      洗腦,就是寫入一些很難剔除的觀念,即使腦袋清楚、身體還是會抗拒打破的規矩。
      例如:要有禮貌、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 
      或是,教導小孩:人同時間只能有一伴侶,而且伴侶形式都是一夫一妻。
      或是,從小每天上課八小時以上,上班自然也要八小時以上。
      或是,認真掌握書本的內容就好,不要想那些沒意義的機歪哲學問題。
      或是,「女生不能這樣、男生隨便就好。」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專業技能很重要、自己的考量要最優先,例如學歷史的會覺得處理資料的研究方法很重要,應該要從小就學;工程師覺得拆解和設計東西的能力很重要,應該從小練習;醫生覺得賣健康食品騙人、相信自然醫學的白痴很煩,所以大家應該要有生理學與藥學的知識;喜歡看球賽的人,覺得政府應該多蓋他喜歡的球場;討厭別人亂丟垃圾的人,覺得應該為小孩培養公德心;怕小孩輸給別人的家長,就會送小孩上補習班、讀私立學校。

      事情絕對不是像大家隨口說得那樣輕鬆:
      應該要從小就學○○,長大以後才會△△,社會風氣就□□,最後世界和平,耶!

      你要先為你的洗腦負責。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雜記4-8 - 框架與選擇

      〈框架〉

      一個簡單的問題,「白色」的相反是什麼顏色?

      「黑色...?啊不對,是『不是白色』。」

      這題目不是要考倒誰,所以答對了不用開心,這只是非常基本的東西而已。
      重點在於「黑色」這個答案總是會冒出來的感覺。
      你可以想像一下,當問題改成「『紅色』的相反是什麼顏色?」時,
      聽到的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白痴喔,哪有什麼紅色的相反。」

      這種反應的差異就是框架造成的。

      「Meh,框架很重要嗎,這哪會怎樣。」

      還滿容易就可以怎樣的,我隨便列舉「黑白框架」會如何被質疑:
      1. 題目的敘述方式有誤導嫌疑,哪有人會說什麼「白色的相反」,
        這不符合日常生活的習慣。
        • 要改問「什麼顏色」嗎,還是「什麼東西」比較好?
        • 或是直接問「哪些顏色不是白色」?
      2. 在色彩學裡,白色和黑色就互補色啊,誰跟你想這麼多。
        • 為什麼你只知道黑白是互補色,那你知道紅色的互補色嗎?
        • 互補色給人有一體的感覺,我們應該使用「對比色」這個描述。
      3. 我們一般都用黑白描述是非分明,所以「黑色」的答案沒有錯,
        只是和題目情境不同而已。
        • 那憑什麼你的情境更有道理?

      框架可以提供數不清的吵架細節。

      而這也告訴我們,
      就算是很基本的問題,你的主要反應早就包含無盡的立場、判斷、價值了,
      少在那邊覺得自己放的冷箭永遠最正確。你放的是屁。



      〈選擇〉

      看似無害的選擇,如何導致不和諧的社會?
      https://audreyt.github.io/polygons/

      那,連結裡沒提到的其他選擇也會這樣累積嗎?
      例如:
      • 早上幾點起床
      • 用哪一家工廠排汙最多的牙膏牙刷
      • 吃哪家企業的早餐
      • 選擇走哪條路上班
      • 開車或搭車
      • 吃哪一家排汙最多的便當店
      • 決定幾點下班
      • 下班後四個小時都看哪一個最右最保守的電視台
      • 幾點睡覺
      • 喝RO水還是BRITA水還是安麗水
      • 買哪一家剝削童工手段最高明的快時尚衣服
      • 買用韓國料的非韓國牌手機或是買韓國料的韓國牌手機
      • 假日旅遊住哪家最豪華最漂亮的違建城堡
      • 排隊
      • 看哪一家最好笑最合胃口的內容農場

      我覺得,就是這些累積讓我們選出了每一任總統、立委、議員,各種在組織中代表你的人。

      累積的結果總是讓人很難接受,但千萬不要指責誰。

      指責別人,是每個人隨時都在做的最輕鬆簡單、最能滿足自己的事。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閒書筆記5-2 - 背離親緣(上)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


      英文書名和副標是,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這本書適合任何人看。如果你是即將或正在養小孩的人,這書絕對比市面上的教養書好一百倍。

      只讀第一章就知道這本書多珍貴,這絕對不只是什麼政治正確的書而已。
      歷時十年以上的數百個家庭的深刻訪談,讓你感受到真人的喜悅與痛苦,也拓寬了你對人的姿態的定義。


      第一章,探討認同。
      來自父母的垂直認同,以及來自其他、難以概括的水平認同。
      作者的自身經歷可以很好地概括這一章,作者小時候有讀寫障礙,在媽媽的細心照顧與教導下「恢復正常」。而作者是同性戀,克服讀寫障礙這項「成就」便成了某種詛咒。

      要強調一下,下面的節錄只是我個人感興趣的部分而已,絕對不代表第一章的全貌。

      p. 23 『愛一個人,又覺得對方是個負擔,這兩件事並不衝突。其實,愛往往會加重負擔。不論這些父母能否接受自己的矛盾心理,都應該留點空間給自己的矛盾。付出愛的時候,若感到筋疲力竭,甚至開始想像另一種生活,也不用覺得羞愧。』

      p. 25 『美國復健康諮詢專家歐宣斯基一九六二年寫了一篇文章,廣受引用。他直率地寫道:「不論是把孩子留在家裡,還是送走,生下心智不健全的孩子,父母幾乎都會痛苦一輩子。孩子有無窮無盡的需求,永遠都需要人照顧,父母一生都要背負這樣的重擔,生命也不再有什麼指望。各種悲痛,各種試煉,各種絕望的時刻,將會持續到父母去世或孩子去世那一天。要從這樣的無盡哀傷中解脫,或許只能經由死亡。」』

      p. 28 威羅布克醜聞,英文維基頁面

      p. 31 『關於身心障礙權益的文獻十分多,學者都強調要區分「損傷」「障礙」前者是某一症狀引發的生理後果,後者則是由社會環境所造成,比如說,腳不能動是損傷,但進不了公共圖書館就是障礙


      第二章,聾人。

      在讀本書前,我對聾人的印象只有韓國的《熔爐》和《南部特教學生性侵案》(詳情點這裡,或這裡),都是常見的受害者、弱勢印象(類似案件此章節也有提及)。而此書介紹的聾人文化全貌,讓我覺得自己的淺薄印象與無知,真的很容易出差錯......。

      作者以高立德大學(請點中文維基頁面)的抗議事件開場,聾人抗議由聽人擔任萊辛頓聽障中心的執行長和高立德大學的校長,最後聾人達成訴求,皆改由聾人擔任。

      作者揭示了聾人文化的強烈認同感,許多聽人父母在養育聽障小孩時都倍感聾人社群的壓力,普遍聾人都認為聽障的小孩就是該交給聽障成人收養。
      在這個文化下,許多選擇都變得十分艱難。(一樣都是艱難的選擇,我覺得小孩出生後的難度,還是遠高於小孩出生前。)
      例如:
      要不要讓小孩學手語也同時學口語?根據作者的描述,我認為手語是絕對必要的,對小孩的成長最好。口語看起來就有點像聽人父母幻想的美夢,耗費大量心力也不見得有效果。但,聽人父母要學習手語卻不是那麼容易,沒辦法像聾人一樣流暢。
      要不要讓小孩裝人工耳蝸?是出生後能裝就裝,還是要讓小孩長大後自己選擇。內文提到了人工耳蝸的效能沒有想像中的好,甚至因為父母對聽力程度的錯誤期待使得小孩沒有受到夠好的教育;而若要讓小孩成年後自己選擇,由於已融入聾人文化,其水平認同也幾乎不會讓其選擇耳蝸手術。

      這種必然的、巨大的認同差距真的很難處理啊。

      而隨著產前檢測技術的進步,聽障小孩出生的比例,目前看來是持續下降;人工耳蝸技術的精進,也逐漸改變聾人對此技術強烈排斥的觀點。
      作者為此章節下的結語是,『但是任何想從水平方向推動的社會議程,最終都將敵不過追求醫療進展的垂直需求』。聾人的自然語言(就是手語)、聾人劇場等等這些文化,似乎會走向凋零。有點哀傷。


      第三章,侏儒。

      本章的氣氛和上一章差很多。
      美國的侏儒受盡嘲笑汙辱啊,除此之外,侏儒身體各部位,也容易有許多疾病,都是滿麻煩的病,骨骼關節病變、呼吸困難之類的。

      p. 125 『《侏儒生活及侏儒症》的作者貝蒂‧阿德森表示:「在政治正確的美國,唯一允許的歧視就是侏儒歧視。」達爾頓是哥倫比亞大學產科及遺傳學的系主任,也是高風險懷孕的頂尖研究者,她告訴我:「要是你說孩子心臟有個洞,大家都會說:『可是妳治得好,對吧?』但每次我跟別人說,他們的孩子生下來會是侏儒,他們卻一臉嫌惡的表情。」』

      p. 128 『伍迪‧艾倫有次就嘲諷道,「侏儒」(dwarf)是英語最逗趣的四個詞之一。若你的本質在別人眼中就是種笑料,負擔將何其沉重。我每回說到這本書的其他類別,聽眾總能意識到整個計畫的嚴肅性,一言不發,可是一提到侏儒,朋友都笑了出來。』

      侏儒症有很多種,『八成以上的侏儒有骨骼發育異常』,以軟骨異常最常見。侏儒症發生的原因通常是隨機的基因變異。作者舉了其他兩種侏儒症:垂體性侏儒症,因缺乏生長激素造成;心理社會性侏儒症,因言重肢體虐待造成。p. 138 『有兩百多種基因問題會造成身材極為短小。大約有七十%左右的侏儒為軟骨發育不全,此外還有「假性軟骨發育不全」、「骨骼發育異常」、「畸形發育不良」,也都會造成侏儒症。』

      我想不管是哪類的少數,青春期總是惡夢?
      p. 138 侏儒的父母說,『「我跟很多成年侏儒談過,幾乎沒有例外,大家都說到了二十多歲,她們都以自己為榮,不想有任何改變,可是青春期每個人都活在地獄。」』

      侏儒症這章讀起來的壓力不像聾人那章那麼大,作者呈現的訪談內容也比較單純,身分認同的探討比較少,手術、病痛等等生理問題著墨較多。


      第四章,唐式症(Down syndrome)。

      又是和前兩章不一樣的風貌。這一章很溫暖。
      本章的受訪者說了很多正面的轉變,即他們從孩子身上學到了什麼。談起唐氏症小孩,也都說他們多善良、聰明;拿掉唐式症的三個字的話,這章讀起來就是很普遍的育兒經。

      開場就引用了《歡迎來到荷蘭》全篇文,這篇文的大意是說,妳本來搭上飛機要去義大利遊覽,結果一下飛機卻發現沒來由地到了荷蘭,所有你期待的義大利名勝再也沒機會看到,你只能待在荷蘭。
      而《歡迎來到荷蘭》的作者告訴你,荷蘭其實很棒啊,快點開始享受它吧!

      簡單地說,《歡迎來到荷蘭》就是篇雞湯文。
      然後我在搜尋結果的第一頁就看到有人說:我超恨這篇文章。
      XD,我也很不喜歡雞湯文。

      關於唐氏症的生理數據,
      p. 186 『由於唐氏症胎兒流產或死胎的比例超過四十%,所以實際懷了唐寶寶的案例要遠高前述的數字。唐式症除了心智遲緩,還可能伴隨心臟問題(案例超過四十%)、關節鬆弛、甲狀腺功能不足、消化道畸形、白血病、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有此問題,六十歲以上的比例更高)、乳糜瀉、身材矮小、肥胖、聽力及視力問題、不孕症、免疫系統疾病、癲癇、小嘴、舌頭外突。唐寶寶的肌肉張力低,因此影響行動力和協調力發展,而口腔肌肉張力不足更影響了語言能力。……他們出現憂鬱症、精神疾病、干擾行為、焦慮、自閉症的機率也較高。』

      p. 215 『美國唐氏症者的平均壽命大約五十五歲,這個數字是一九八三年的兩倍。』


      相較於此章節的受訪者都處於特定社會階層(有時間也有錢全心全力照顧小孩),
      我更在意更普遍的一般人的遭遇。

      p. 193 『沒有資源對抗機關制度的人,常常無法獲得服務。要想對抗,需要教育、時間、金錢。說來諷刺,這些服務原本是為缺少這三者的人而設,這實在令人鼻酸。』

      p. 213 本章受訪者說,『「我真不知道,窮困的人或沒受過教育的人生下唐氏症兒該怎麼辦,妳可能連自己不知道哪些事情都不知道。」』

      而本章提到心智障礙者的行為問題,僅是簡單帶過。但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行為問題非常容易就能推翻你所有美好的想像、把你消耗殆盡、甚至重塑你的價值觀。
      p. 211 『有唐氏症的人多半較不好動,行為也多半穩定,也就是說,相較於罹患躁鬱症、自閉症等好動而行為脫序的人,照顧者的壓力較小。唐式症者不論大人小孩都容易受到肢體虐待或性虐待。有行為問題的唐氏症者常會被家人送走,但他們往往也讓機構的輔導人員心力交瘁,且不容易帶到公共場所。』

      最後我想說件事,台灣還滿多人會說,唐氏症者是帶財來的,家裡生了唐寶寶後,生意、事業都會變好。在此書中完全沒看到美國有這種說法,我覺得這可以當作價值觀的巨大差異吧,書中的每個人都在講唐氏症者這些「人」有多美好,他們注重人的價值,因此,對於墮胎、產檢、藥物手術治療這些會影響(未來要出生的)小孩的事,也就格外嚴肅。但台灣的環境不是這樣,判斷人的價值的依據,和西方人完全不一樣。
      我從來沒在美國這種環境成長過,即便我現在認識了他們的文化,仍然很難真正體會。


      第五章,自閉症(Autism)。

      才說這一章描繪的樂園氣氛不太好,作者馬上在這一章帶你認識現實。
      p. 242 『〈歡迎來到荷蘭〉一文將身心障礙描寫成一處陌生但美麗的所在,洋溢著恬靜的幸福,對此,有名自閉兒的母親提筆回了一篇挖苦的文章〈歡迎來到貝魯特〉,把養育自閉兒比喻為掉進戰區中心,完全不值得慶賀。父母的煎熬,一部分是由於自閉兒有些症狀十分極端,包括常把糞便塗在牆上、很多天不睡、過度亢奮、無法與他人互動交談,還時常冷不防出現暴力行為。』

      p. 249 『她吃過安立復、妥泰、思樂康、百憂解、安定文、帝拔癲、妥解鬱、理思必妥、安納福寧、樂命達、苯海拉明、褪黑激素,還有順勢療法的解壓舒眠錠。我每回見到她,她的藥都調整過。我們第一次見面幾年之後,西西的破壞行為不知為何突然變得激烈,連團體之家的工作人員都覺得無法處理。』
      順帶一提,根據我的經驗,餵藥也是個困難挑戰。

      如果想要接觸一些比較正面的故事,可以看《與光同行》;想稍微認識亞斯的話,可以看宅貓譯文堂翻譯的〈天才傻寶〉

      我覺得對於理解自閉症和亞斯柏格症,最好的譬喻是,光譜。雖然作者說他很難接受XD
      p. 253 『自閉症雖然一直被喻為光譜,但光譜上障礙最嚴重和最不嚴重的這兩群人差異實在太大,讓人很難接受這個譬喻。』

      我之前上過一堂研習,講師談怎麼帶亞斯柏格的小孩,講到中途,講師忽然自爆他也是亞斯柏格症者,大家都很驚訝,因為完全感覺不出來。講師說,他看人臉的方式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只能每個器官分開看、沒辦法合在一起看;然後講師的醫師朋友說,他回想講師國中時那些奇怪又強烈的情緒和行為,早就懷疑他有亞斯柏格症。

      自閉症是什麼,可以讀一下自閉症的中文維基頁面稍微認識一下。
      也可以看自閉症名人,葛蘭汀的 TED 演講
      另一則自閉症者羅西‧金的 TED 演講比較短,只有六分鐘。

      要提醒一下,影片連結的兩位這種高功能自閉症者,是超級少數,極稀少。

      這章的自閉兒父母,幾乎每個都過得不好,憂鬱症、後悔把孩子生下來等等。
      我覺得分享這些負面情緒很好,知道有人跟自己一樣總是處於憤怒、悲傷的狀態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甚至那些把小孩拋棄、直接送機構所以沒被作者訪問到的父母,也應該讓他們說說自己是如何不愛他們的小孩。

      p. 280 『很多人經歷困境後有了些體悟,總是不知不覺就高舉「平凡中見智慧」的大旗,有時這靠的其實是粉飾困境,或把體悟說得太簡單,或太有智慧。』

      接著,出乎我意料,作者用來結束這章的主題是,父母殺害自閉兒。
      p. 318 『遇害的美國孩童中,有一半是父母下的手,而這些父母中,又有一半的人聲稱自己這麼做不是貪圖一己之私。社會對這種說法的包容已經出現可怕的後果。犯罪學家經常指出,生物倫理學家使用「利他主義」一詞,不只使殺害子女的案例增加,也使凌虐案件更常出現。』


      自閉症的議題很熱門,光是為什麼自閉兒確診人數每年攀升就有很多可以討論,例如,自閉兒逐年增加是因為醫療、教育資源的進步,還是因為環境影響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自閉症如此普遍,它會不會一直以來都是人類的常態,而不能算是疾病?
      許多父母為了幫小孩爭取到教育資源,甚至會不停地做各式各樣的量表讓小孩確診為自閉症(這在台灣也是)。雖然常常可以看到什麼研究又有了什麼突破,但自閉症的成因目前為止依然是一團迷霧,p. 273 『「說你發現手上正在研究的基因組某個部分和自閉症最有關聯,就像是說你家離星巴克很近--誰家附近沒有星巴克?」』 而且我們連基因是否為造成自閉症的主要原因都還不知道。
      這章的醫學知識我覺得非常棒,資訊很全面,讓讀者可以稍微看出自閉症這片迷霧的範圍。

      儘管每一章都會談到醫療與疾病的關係,但作者的文筆實在太好,讀起來毫無重複感。而議題的拿捏也很精準,每個章節似乎也相互呼應,第二章聾人是文化認同的自傲,第三章侏儒便講歧視與嘲笑;第四章唐式症讓我們看到愛,第五章自閉症則思索,如果沒有「存在」,如何有愛?


      第六章,思覺失調症。

      對這個名詞不熟悉的,可以先看這個中文維基頁面

      這一章我不太確定該怎麼節錄會比較好,畢竟大家對思覺失調症的刻板印象已經夠多了,總覺得我隨便列一段出來都只是在滿足、加深大家的錯誤認知。

      以下是兩張我找了比較中性的內容截圖。

      p. 328 症狀的種類
      截圖,思覺失調的症狀分類

      p. 332 成因也是未有定論
      截圖,成因未有定論

      由於思覺失調症通常要過了青春期以後才會比較嚴重,所以這一章給人的感受和前面
      四章差很多。你可以想像自閉兒是被一層硬殼包住了,有些自閉兒還是能在殼上挖個洞對外溝通。但思覺失調症像是個精神上的感冒,感冒的人以入侵身體的感冒病毒為榮,似乎有點古怪;一種會把原本的人擴充成陌生人的病,這讓患者的處境變得滿邊緣的。
      可以的話還是親自一讀這些人的經歷,感受一下吧。


      最後,
      作者關於此書的 TED 演講,安德魯 • 索羅門-愛,沒有條件
      (提醒一下,書中探討的議題不像演講裡那麼單純只談愛而已。這演講若有吸引到你,那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作者上一本書,他對抗憂鬱症的經歷《正午惡魔》也有TED 演講,憂鬱,我們共享的秘密


      讀完此書 385 頁,我發現的明顯錯漏字有四個,我不清楚這個錯誤量是否在容許值內。
      內頁的紙不知道是怎樣,一直有雜質在騷擾我,都會想要把它撥掉,這大概是我摸過最多面內頁的一本書了……。
      圖片,紙的雜質一大堆,這是特色嗎?

      書的封面我滿喜歡的,而且還是霧面的,拿起來很舒服。
      還金光閃閃,作得滿好。
      期待下集。


      以上是我的心得和書摘。
      再貼一次買書連結:
      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閒書筆記5-1 - 黑天鵝效應

      (透過以下讀冊生活的連結購書,我可獲得分紅佣金。)

      黑天鵝效應★★★★

      作者上一本書我的簡短心得在此,閒書筆記2-4 - 隨機騙局

      出乎我意料的是《黑天鵝》比《隨機騙局》有架構許多,但或許只是我習慣了塔雷伯的風格。作者的概念依然不是那麼好弄清楚,讀的時候要仔細讀,不然非常容易會錯意。
      而他在此書第一部的最後一章,ch. 9 戲局謬誤,很生動地講解「對不確定性的誤解」,作為第一部的結尾,讓我發現他這次真的把內容編排得比較好。
      不像《隨機騙局》都隨興地罵人XD


      第一部提到的偏誤,在這裡都有:

      但相較於《思考/行為的藝術》這種大補帖,塔雷伯非常詳細地講解最重要的幾個偏誤,第一部的九個章節都在深入說明這些偏誤,還用他的親身經歷說明。

      ch. 1 塔雷伯描述他家鄉的戰爭,以及他在華爾街工作時躲過 1987 股災。
      p. 36 『黎巴嫩衝突的變動狀況,一向以難以預測著名,然而人們在檢視這些事件時的推理,卻顯示出一個常態:幾乎所有關心這些事件的人都以為他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發生的事件,從過去的觀點來看,許多都被認為太瘋狂。然而事件發生之後再來看,似乎又不是那麼瘋狂。這種事後回顧看起來順理成章的特性,造成這些事件的稀有性和可理解性被打了一個折扣。』

      p. 44『分類總是造成事實複雜度的減抑。這是黑天鵝事件產生器的表現,即我在前言中所定義的不可撼動的柏拉圖式思想。對我們周遭世界做任何減抑,都可能造成爆炸性後果,因為這樣做,把某些不確定性的來源給剔除了;這會驅使我們對世界的構成產生誤解。』
      這段話的例子就是:「右/左派就是如何如何」,「台灣人就是怎樣怎樣」。作者在書中舉的例子是抱持不同立場的組織會因為這種「分類」而結盟。


      ch. 3 談 scalable (規模可變的),見下圖。
      圖片:p. 70 極端領域與平庸領域的差別

      ch. 4 歸納問題(或稱休謨問題)

      p.78 淺顯例子,火雞的故事:『它的信心隨著友善餵食次數的增加而增加,而它的安全感也越來越高,雖然宰殺之日越來越逼近。想想看,其安全感在危機最高那天達到極大值!』

      接著作者解說懷疑論和經驗論的歷史,很細節、很微妙,講解那些被普遍誤解的概念,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這樣,都無法節錄XD


      ch. 5

      p. 95 『在SAT的測驗上拿到非常高分,但是看到和他一起走進電梯裡的,是來自不同區的人時,會感到不寒而慄。這種無法從一個情境自動地把知識和熟練度轉換到另一個情境,或是無法自動把理論轉成實務,乃是人類天性上令人困擾的一點。』

      這就和閒書筆記3-6 - 投資金律前言裡提到的情形一樣。

      p. 95 『教室是個領域;現實生活則是另一個。我們對一則資訊的反應並不在於其邏輯上的價值,而是以其環境的架構為基礎,以及該資訊在社會情感系統上的意義。
      作者舉了統計學家會犯很低級的統計學推論錯誤,以及 1960 年代醫生的科學傲慢讓他們混淆了兩件事:『沒有乳母有好處的證據』和『母乳沒有好處的證據』。

      接著是確認偏誤,下面的實驗非常適合厲害:
      有一個數列長這樣:2, 4, 6 。請試著猜出這個數列的規則。
      猜規則的方法,就是另外寫出三個數字,例如,14, 16, 18 或是 10, 16, 26 等等,實驗主持人會判斷你寫的數列符不符合規則,對或錯。
      你可以試很多次。

      你依據上面的嘗試,確定此數列的規則後,就可以提交答案,「數列每次加二」或「前兩個數字相加為下一個數」等等。

      大家可以拿這問題去試別人。

      這數列的規則是,「數字由小排到大」。ㄎㄎㄎ,這就是確認偏誤。你傾向於寫出證實「自己心中的規則」的例子來取得「正確的規則」。
      但是正確的作法是:必須要透過很多的反例,我們才有辦法「確定一件事」。


      ch. 6 敘事謬誤

      p. 111 『這個謬誤夾雜了我們過度解釋和偏愛小故事而不喜歡原始真相的缺點。』

      p. 111 『敘事謬誤所討論的,是我們在看一連串事實時,很難不去編織故事,或等義地,對這些事實強加邏輯連結,加上關係箭頭。解釋把事實綁在一起。解釋讓所有的事實變得容易記;有助於事實變得更有道理。當解釋增進了我們自以為瞭解的印象時,這種習慣就可能有問題。』

      塔雷伯舉了許多研究來說明敘事偏誤是人體天生的限制造成的:要把事情記住很困難、之後要回憶、使用也很困難,腦容量也有限,所以人腦就把資訊量削減,套上敘事性和因果性。
      塔雷伯也提到了 Daniel Kahneman 的 《快思慢想》裡的『第一系統』和『第二系統』。
      塔雷伯和 Daniel Kahneman 是參加同個學術學會在討論這些事情的,所以,想瞭解《快思慢想》這本被洪蘭翻譯摧毀的鉅著,這一章節的內容會是不錯的替代選項。


      ch. 5 的確認謬誤和 ch. 6 敘事謬誤是人體內建的,
      接著 ch. 7 介紹外部的,來自社會的。例如同儕壓力、以及快樂的增長不是線性的,等等。

      p. 144 『相信我,別人覺得你一直在失敗的社會效果是很難面對的。我們是社會動物;他人就是地獄。』


      ch. 8
      存活者偏誤、泳將身材的錯覺、沉默證據(失敗者的墳場)、賭博新手運、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宇宙設計論。

      這些偏誤在《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裡都有提到,塔雷伯用他獨有的寫作技巧講得更精準,不過他舉的例子我覺得很冷僻就是了,一堆陌生歷史人物的名字飛來飛去。


      ch. 9 戲局謬誤(作者在此書提出的理論,竟然有英文維基頁面,請點此
      「欸嘿,你以為你讀完 ch. 1 到 ch. 8 就真的瞭解黑天鵝、不確定性嗎,你真的知道你在讀什麼嗎?」
      塔雷伯用這一章當作第一部的結尾確實滿好的。


      接著本書第二部的主題,在閒書筆記3-9 - 精準預測有比較淺顯好懂的討論。

      第二部,〈我們就是不能預測〉

      ch. 10

      本章開場測試:
      p. 211 『隨機挑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可以來自任何事物:西烏克蘭證券營業員是神經病的比例、本書在所有含有r字母的月份裡的銷售量、商管書籍編輯(或是作者)的平均IQ、俄羅斯凱薩琳二世(Catherine II)的愛人數目等等。請房間裡的每個人獨立估計出一個可能數值的範圍,這組數字範圍,他們認為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機會為正確,百分之二以下的機會為錯誤。』
      p. 211 『例如:……「我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信心認為,凱薩琳二世的愛人數目介於三十四到六十三之間。」』
      p. 212 『這百分之二錯誤率,竟變成受測母體中有將近百分之四十五的人猜錯!很明顯,第一批的樣本中含有哈佛商學院學生,這種人以不夠謙虛和不知反省的特性著稱。企管碩士在這方面特別糟糕,這或許可以用來解釋他們的事業成就。後來的研究則記錄了其他母體裡較為謙虛或較不傲慢的族群。清潔工和計程車司機都相當謙虛。』


      預測失敗的人們,事後安慰自己的解釋機制:
      p. 228
      『你告訴自己,你所玩的是不同的遊戲』:當你沒預測到某黨推派 A 為總統候選人,你會說:因為我熟悉的是某黨的派系運作,但某黨隱藏在檯面下的政治運作力太強了。(!?)

      『你訴諸離群值』:這本來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這種發生機率千年一遇,不是我的模型有錯。

      『「幾乎對了」的防衛』:只要OOO,就會XXX。

      p. 229 『我們把成功歸功於我們的技能,而把失敗歸咎於不受我們所控制的外部事件。』

      p. 244 『在紐約的甘迺迪機場你可以看到大型的書報攤,滿滿的好幾牆都是雜誌。經營者通常是來自印度次大陸非常有禮貌的家庭(只有父母;小孩都上醫學院去了)。這些牆,把一個「知識」人為了「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所需要知道的文章,完全呈現出來。……遺憾的是,這些知識,對讀者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全都派不上用場,事實上,還可能降低讀者的預測能力。』


      ch. 11 談黑天鵝的特性之一:不可預測性。

      p. 250 『兩名天文學家正在設立一具大型天線,他們為背景雜訊感到困擾,這雜訊是一種嘶嘶聲,很像你收音機收訊不良時的靜電聲。這種雜訊無法根除--即使在他們清理了天線碟盤上的鳥糞之後也一樣,因為他們相信是鳥屎所造成的雜訊。他們花了一段時間才搞清楚,他們所聽到的是宇宙誕生記錄的聲音,是宇宙背景的微波輻射。』
      p. 251 『文藝復興個頭。這兩個傢伙當時是在找鳥屎!他們不僅不是在找大霹靂這類不著邊際的證據,而且和大多數這類案件一樣,他們並沒有立即瞭解到這項發現的重要性。』

      p. 262 舉了龐加萊的三體問題和其後的渾沌理論,說明預測的限制。

      題外話,這是與三體相關的超好看系列小說。
      閒書筆記4-9 - 三體 I & II:黑暗森林 & III:死神永生


      ch. 13 既然不能預測,那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開危險或從中獲利?

      不斷試誤廣泛地嘗試,讓自己暴露在大量的機會中,例如:不要覺得一切靠網路可以搞定就不社交,出門參加聚會說不定會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
      不要怕失敗,雖然我們在生理上和文化上都很難調適自己去接受失敗,但唯有大量的失敗才能讓我們遇到正面的黑天鵝。
      p. 309 『把你自己放置在有利結果遠大於不利結果的處境。……我永遠都無法知道未知之事物,因為,在定義上,那就是未知。然而,我總是能猜測其對我的影響,而且我應該根據它來做決策。』


      讀完前兩部(我做的節錄),或許會讓許多人心想:
      這些東西都有更簡潔、更快速的好讀版,為什麼我還要看塔雷伯這本?他不過就是把這些概念統合而已?

      我先說最大的不同點,《黑天鵝》是一本哲學思考的書。

      人要「改變觀念」非常困難,尤其當你「有所成就」之後。
      「我之前就是這樣做,才成功的啊;你現在指著我的鼻子罵是怎樣?」
      像《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精準預測》這類書的教條化的小故事,還是幾乎無法改變人的整體思考習慣的,我終究還是只挑我喜歡的概念放進大腦裡。當喜歡的概念相互矛盾時,也依舊有辦法自圓其說。

      而塔雷伯是從「知識是什麼」這種非常學術細瑣的基礎來建構他的理論。我覺得跟著他的腳步走、一路看著他罵人、反擊,可以讓你重新、完整地感受一個正確的概念。

      但,對我這樣的蠢蛋來說,學了這些概念,在現實生活有什麼用?我只能說,沒屁用,幾乎沒機會用到。更不用說反對塔雷伯的那些統計學家、經濟學家,他們「不需要這些知識依舊活得好好的」。

      而第三部,塔雷伯就要說明,那些「不認同塔雷伯也依舊過得很好的人」所使用的「平庸世界的歸納工具」,到底錯在哪裡。


      第三部,〈那些極端世界裡的灰天鵝〉

      ch. 14 談馬太效應的天真與遺漏。
      ch. 15 談把高斯分布(鐘形曲線)應用到真實世界,是場騙局。
      ch. 16 塔雷伯大力讚揚的貝諾‧曼德伯,以及其碎形理論。塔雷伯稱讚碎形把許多黑天鵝馴化為灰天鵝。
      ch. 17 作者因為他本書的主張遭受許多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怒罵。
      ch. 18 花了很短的篇幅罵一些哲學家(假學究)尸位素餐。XD

      根據塔雷伯在第三部引言的說法,第三部的五個章節,大部分都是技術性內容,如果你前兩部有看懂且心思縝密的話,第三部其實可以完全跳過。
      我覺得第三部最難的章節是 ch. 16 的碎形理論,雖然作者說可以跳過不看,但我還是看了,然後完全搞不懂這是什麼東西。


      第四部。不到五頁!!
      接著後記、後記隨筆總共有一百一十多頁,這是什麼分配量XD

      第四部與後記我覺得是同一部分啦,是塔雷伯的自我剖析以及回應讀者的誤解與疑問。
      滿好的。(謝辭也是落落長一段,我喜歡這種部分。)
      塔雷伯又再對所有的攻擊仔細地回覆了一輪。真的是滿有耐心的,雖然他一直說自己對這些白癡暴怒、頭痛、完全無法忍受。
      全書談的內容很廣泛,因為他正是要展現整個世界給我們看,在後記隨筆中甚至提及了健身計畫。讀完這最後的一百多頁,我確實瞭解到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究竟是什麼。
      可惜以我的低弱程度很難一言以蔽之。

      出版社在封底擺的書籍介紹寫得很好,但再怎麼好也比不上你親自一讀此書。